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工程”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在西北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主要由土和石建造,其保护需要工程学科的介入

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工程”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4-16 05:24

原标题:在西北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主要由土和石建造,其保护需要工程学科的介入(引题)

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工程”(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王文钰 孔子俊

阅读提示

在西北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由土和石建造而成的,要想对其进行保护,单靠历史考古学人员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对土和石有相当的研究才能进行修缮和加固。

走进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谌文武的办公室,门口的金色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初看这匾,很多人都会疑惑——“文保中心为什么不设在历史学院而设在工学院呢?”

这正是我们擅长的

1993年前后,丝绸之路沿线岩土质文物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但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些文物正在逐渐消失,亟待拯救。以张明泉、韩文峰教授为主的兰大团队,参与到敦煌研究院文物抢险的工作中。

在研究中,地质工程系形成了地质工程与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相结合的交叉研究方向。谌文武告诉记者,“在西北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由土和石建造而成的,要想对其进行保护,单靠历史考古学人员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对土和石有相当的研究才能进行修缮和加固,而这正是我们擅长的。”

“当时,看到古长城出现裂缝、倒塌,深受触动。”1999年,在地质系任教的谌文武,无意间通过电视看到古长城正在迅速消失的消息。也就在这一年,在前期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地质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文物保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王旭东、谌文武成为兰大地质工程专业文物保护方向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王旭东现任故宫博物馆院长。

2003年,兰州大学文保中心成立,中心主任由王旭东、谌文武担任。从此,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大量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加固勘察、设计与规划项目,包括明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宁夏银川西夏王陵、新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青海柳湾遗址等,其中交河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和克孜尔尕哈石窟抢险加固工程等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不仅给文物“看病”,还要做系统研究

每接手一处文物,文保中心便要对它的病害类型及发育情况、病害形成机理、加固材料、保护工艺等进行一次系统研究,在保护工程完成之后,每隔一定年份还要前往现场对其保护效果进行持续性评估。

青海境内的明长城总长332千米,因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气候多变,地质环境复杂,遗址毁损严重。2008年,文保中心团队负责对青海明长城遗址进行抢险加固。通过调查,文保中心发现高寒阴湿,较大的昼夜温差、强烈的蒸发、集中性降雨等作用成为造成长城破坏的重要因素。

他们对症下药,选取加固材料,设计保护工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文物工作者在考古工作中使用的灌浆材料主要以国外引进为主,但进口材料价格高。本世纪初,敦煌研究院先后研制出目前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PS系列材料和烧料礓石材料。文保中心也研发了环境友好、耐候性强的SH系列保护加固材料。

保护加固中,文保中心还要对“文物手术”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细化设计。灌浆后,长城外貌会有改变, 工作人员还需对加固区进行做旧处理。

文保中心还要定期对文物进行复诊。2008年到2020年,文保中心成员对青海明长城进行多次评估。“每到一个时间节点,我们都要亲自去现场,不仅评估之前的保护效果,还要检测是否存在新的病害,对每一处文物的保护都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谌文武说。

“虽然很多文物存在千年,但人类对它的认识局限于有限史料。”谌文武说,“有的土遗址墙面看起来普通,但通过无损检测设备勘探,墙面上的文物信息就显现出来,若在修缮前不了解,保护就很可能变成破坏。”因此,他们要与其他专业的专家交流合作,尽可能多地了解修缮对象的“前世今生”。

延续文物的生命

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下,他们“医治”着一座又一座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截至去年底,文保中心共计承担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加固项目70余项,研发的锚固技术、支顶技术、防风化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做文物保护,是需要情怀的。”2020年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的王南说。每次站在遗址前,团队成员张忆宁都会思索它千年前的样子,“通过古遗址,我们看到时间的力量,曾经的繁华之城,湮没于荒滩杂草之中。也正是因为古遗址,我们探源中华文明有迹可循,它见证了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与文化。”

“现在不仅是成年人,很多小孩也都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 来自安徽的2020级博士生贾博博介绍,“有时,我们在对遗址墙体进行三维扫描的时候,为了定点会在遗址附近布置一些靶标,就会有小朋友跑过来问靶标以及仪器的用途。”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对文物保护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兰州大学文保工作者的路也越走越宽。2021年兰州大学成立了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希望在古遗址、石窟寺和古代壁画保护方面,充分发挥联合团队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在,团队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口径不断拓宽,他们不仅做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文物保护,还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漳州东溪窑、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即将参与敦煌研究院承担的“吉尔吉斯斯坦土遗址保护项目”。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说:“我们将秉持互相尊重,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的原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相信通过努力,这条古交通要塞,定会重现昔日之光辉。”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