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把传习所办进小学校园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把传习所办进小学校园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4-11 09:20

  原标题: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把传习所办进小学校园

  中国文化报驻云南记者  肖依群   通讯员  杨曦泠

  白族吹吹腔,是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一项古老剧种,因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2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群山环抱中的大达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长新乡,是白族吹吹腔的重要流传地。清晨,沘江上云雾缭绕,马铃声摇曳过依山傍水的永镇古桥,大达村村民已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尽管家中早已实现了富足,但七旬老汉张杰兴不肯享受儿女眼中的“清福”,还是习惯于每天都要干点儿农活,权当锻炼身体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另外一个身份:白族吹吹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经历,将他与这片土地紧紧联结在一起,令其无时不在思索,怎样将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忙完农活,张杰兴来到位于大达村中心地段的大达完全小学,这里不仅是全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吹吹腔传习所所在地。此时正是周末,校园里静悄悄的,他认真整理着传习所中珍藏的脸谱、乐器和戏服,为即将在校园中开展的传承培训活动做准备。

  “吹吹腔主要在云龙(县)民间流传,每年的春节、本主节我们村都会自发组织演出,一定要从娃娃教起,传承下去。”诚如张杰兴所言,吹吹腔在山地白族聚居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据戏曲研究家杨明考证,发源于江南一带的“弋阳腔”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入滇军屯、民屯的移民带入,跨越大山大河,在与当地民俗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演化为白族吹吹腔,至今回响在滇西高原的山村。可以说,白族吹吹腔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交融与认同,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民族团结的重要遗产。

  关怀留守儿童的成长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陆续走出教室,涌入设置于校园之内的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吹吹腔传习所。下午是传习所开展传承教学活动的时间,也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讲台上的张杰兴拿出整理好的吹吹腔戏脸谱,给孩子们讲述这些红、黄、蓝、黑油彩绘制的人物形象背后的寓意和故事。孩子们大都来自祖孙相依的留守家庭,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张杰兴经过长年思索和实践,将吹吹腔教学与青少年美育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成为关怀留守家庭的有效媒介,给孩子们带去实实在在的温暖。例如,他讲授吹吹腔戏《崔文瑞砍柴》中的“孝”,《竹林拾子》里的“善”,《火烧磨坊》中的“义”,《风云聚会》里的“信”……年幼的学生在精彩故事中体会到真善美的力量,体会到为人的责任担当,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父母。

  师生又来到操场,学习吹吹腔表演中的闹春习俗“田家乐”。只见孩子们有的扮作耕牛,有的演起农夫,有的模仿山间的小猴,有的已似河畔垂钓的渔民,生动再现了农事生产中的种种景象。夕阳余晖洒在操场,映照着孩子们金灿灿的笑颜。

  建设风清俗美的乡村

  距离大达村戏台不远的“古碑墙”上,镶嵌着一块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的《编排保甲缉盗安良碑》,通过道德规范和惩罚措施约束村民行为。而白族吹吹腔更像是一座无字碑,它承载了大达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通过戏剧人物的演绎,将道德教化传达给观众,春风化雨,润泽人心。说、唱、戏、舞之间,忠孝廉义已徐徐展开。

  “天有宝,风调雨顺;地有宝,五谷丰登;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张杰兴饰演开场戏《三出首》中的人物“天官”,只见他踱步于戏台,边舞边唱,祝老者增福寿,少者保平安,为农者庆丰收,为仕者出栋材。唯愿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全村老少围坐台下,沉醉于高亢幽远的腔板、感人至深的故事,吹吹腔早已融入这个群山环绕的村庄。多少人看着戏成长,又到戏班当器乐师傅,最后将技艺传给后辈,目睹又一代人守护风清俗美的家乡,将历史的记忆传扬。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1年1月由原文化部批准设立,保护区内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丰富多样,截至2021年,保护区内共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19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金字塔”结构基本形成,文化生态资源呈现出和谐共荣的特征。

  为保护传承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内建成体系化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262处,各县市每年开展非遗展演活动达1000多场,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杰兴一样的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者和研究者,他们默默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存续文脉,为乡村振兴奏响乐章。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