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从发掘到保护利用 让大遗址惠及当代生活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陕西:从发掘到保护利用 让大遗址惠及当代生活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4-05 14:09

  原标题:陕西:从发掘到保护利用 让大遗址惠及当代生活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近期,陕西文物大事不断。陕西西安江村大墓、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围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在位于西周都城的丰京遗址内,考古人员发现一处大型制陶作坊遗址——大原村制陶遗址,出土制陶相关的小件器物400余件;位于商洛市洛南县的夜塬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收获,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万余件……伴随着一项项考古成果的公布,如何让这些蕴藏着珍宝和历史的土地长期服务于当代社会,今年及“十四五”期间,陕西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有什么新动向?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陕西省文物局将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重点,按照‘规划落实、对标一流’的工作思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今年2月召开的2022年陕西省文物局长会议上,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说。

  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做好考古和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是2022年全省文物工作的重点之一。其中,在提升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方面,陕西将全面提升秦始皇陵、汉阳陵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管理水平,积极实施秦雍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等保护展示工程,打造国家一流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推进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北首岭遗址、良周遗址等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和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

  “十四五”是陕西文物事业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陕西省的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又将如何对标“十四五”规划抓好落实呢?

  陕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陕西将着力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要围绕大遗址的价值属性与空间属性,在游憩休闲、传播教育、环境提升、社会服务、产业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综合考虑大遗址区位和周边环境,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城市公园、线上展览、文创产品和社会活动等多种渠道,强化大遗址利用与宣传。

  此外,实施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未央宫、汉阳陵和唐大明宫等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组织实施公园年度运行监测评估,实现监测常态化管理;加强龙岗寺、石峁、秦咸阳城、统万城、乾陵、阿房宫、周原、杜陵等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陕西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整体水平;完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框架,持续开展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力争形成2处至3处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遗址公园试点。

  罗文利表示,要创新保护利用机制和实施模式,完善大遗址资源资产管理、文物保护投入、文物补偿、文物资源共享等政策,为构建大遗址融合发展机制提供政策。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遗址管控区域内开展文化旅游、绿色生态、农业林业等适宜产业,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日前公布的《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深挖周、秦、汉、唐文化内涵,推进建设标志西安文明形象的周秦汉唐主题博物馆群。推进建设自然类、科技类、考古遗址类、工业遗产类、生态类、社区类等专题博物馆,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民俗、非遗类专题博物馆,重视利用民间收藏建立体现区域特色的主题博物馆。规范和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落实支持政策,依法依规推进非国有博物馆法人财产权确权。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去秦始皇陵、大明宫等大遗址踏青休闲。陕西的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