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霞:这部戏教我如何做一个演员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红色经典《永不消逝的电波》演绎地下党情报员牺牲精神

袁霞:这部戏教我如何做一个演员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6-19 08:06

原标题:红色经典《永不消逝的电波》演绎地下党情报员牺牲精神(引题)

袁霞:这部戏教我如何做一个演员(主题)

北京日报记者 李俐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面对敌人的枪口,李侠向战友们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这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动人心魄的一幕,一部红色经典就此诞生。

随着电影的上映,主人公李侠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英雄,饰演李侠妻子何兰芬的演员袁霞也收获了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回忆起这部改变自己人生的作品,袁霞始终充满感恩:“王苹导演的那句‘一定要进入规定情境’,孙道临老师对人物底色的孜孜以求,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电影演员,并铭记、沿用至今。”

时代寄语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虽然生在旧社会却成长于红旗下,我永远不会忘记党和部队对于我的培育之恩!作为老党员老战士,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昌盛越来越辉煌!——袁霞

袁霞近照。张新伟摄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老照片由袁霞本人提供

王苹导演(前排左一)带领《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要演员与李白烈士的妻子裘慧英(前排右三)、儿子李恒胜(后排左一)合影。

导演力排众议选择孙道临和袁霞

15岁考上山东胶东文协文工团参加革命;17岁加入空政文工团在抗美援朝前线巡回演出,还被抽调到空军英雄张积慧团锻炼了五个月;23岁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次月即奔赴福建前线出演首部电影《激战前线》……在战火硝烟中,袁霞一路成长起来。

1958年春天,袁霞接到了王苹导演的电话。“我有一个好本子,里面何兰芬这个角色你看一看。”很快,剧本送到了,封面上有一行字《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本以李白烈士为原型,讲述了地下工作者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袁霞一口气读完,感动得泪流满面,久久不能平静,却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这么好的本子,何兰芬,那是电影的女主角啊,导演能让我演吗?”

其实,当时摄制组确实对何兰芬的人选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人觉得袁霞不够漂亮,不适合演女一号;也有人认为,她刚进八一厂两年,只拍过一部电影并且表现平平,何兰芬这个角色的年龄和身份跨度极大,觉得她担不起来。

就这样在煎熬中等待了一个多月,袁霞又接到了王苹导演的电话。“我决定了,就让你来演何兰芬!”得知导演力排众议选择了自己,更让袁霞下定决心,“一定要演好”。

后来袁霞才知道,不光何兰芬,连李侠的演员人选,大家的意见也不一致。那时孙道临已经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明星演员了,但是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形象过于儒雅,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哥或者知识分子,不适合演革命军人。但王苹导演第一眼见到孙道临时就确定了他是最佳人选,因为她接触过地下工作者,“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

选择袁霞,则是因为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王苹认为,袁霞的气质刚好符合这一点,虽然拍摄经验欠缺,但可以培养。“我很感激王苹导演,她的坚持改变了我的一生。”

与李白烈士夫人结下难忘友谊

为了更好地接近人物,王苹导演特意带着主创们去上海体验生活,请了很多在白区工作过的同志给大家作报告,讲如何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潜伏,如何掩护身份,如何传递情报。

何兰芬的原型、李白烈士的夫人裘慧英本来是缫丝厂的女工,袁霞也被安排到一个小作坊和工人们一起缫丝。“当中一个大水池,里面放满了好多蚕茧,倒上热水,水越热越容易缫丝。那时上海特别闷热,一个星期下来,天天汗流浃背。”

在参观关押李白烈士的监狱及酷刑室时,袁霞更是极受震撼。“监狱是在一座高楼的底层,人在里面坐都坐不直。酷刑室四周挂满了长短不一、形形色色的刑具,上面全是发了黑的血迹,当中就有压断李白双腿的老虎凳。”看到这些,袁霞当时就哭了,“如果我不能演好何兰芬,就对不起千千万万的烈士。”

裘慧英也向袁霞讲述了很多自己与李白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生活细节。当她讲到新中国成立后终于找到李白烈士的尸体时,袁霞再也控制不住,两人抱头痛哭。“她对我说的这些点滴,让我从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仿佛这就是我的爱情,这就是我的战斗,这就是我的生离死别。”当袁霞穿上服装,化好妆,站在镜子前时,第一次感受到属于电影演员的自信,因为她已经从心底里相信,“我就是何兰芬”。

上世纪70年代,袁霞与裘慧英断了联系,直到1987年才找到她的电话号码,两人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似乎回到了在上海体验生活的那段时光。1990年底,袁霞收到了裘慧英的一封长信,在信中她说:“因为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我才与你们相识,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一生当中,这是难能可贵的,最值得珍惜的记忆啊!通过你们细致入微和精湛的技艺,把李白和我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和斗争中默默无闻的经历展现在银幕上,把李白烈士演得逼真,有血有肉。”两年后,裘慧英去世。

1998年,袁霞去上海参观李白故居,见到了李白烈士的儿子李恒胜,并与孙道临在席间重聚。李恒胜端起酒杯,说:“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吃个团圆饭!”一句话,将袁霞的眼泪说了下来。

上映20年后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袁霞电影道路上的一座巅峰,她至今仍对剧组极佳的创作氛围念念不忘。“在踏入影坛之初,就能与王苹这样的优秀大导演合作,是我的幸运。”知道袁霞在镜头前紧张,王苹就在每天谈戏时引领着她分析人物,在每个镜头开拍前都会叮嘱她,“袁霞,你一定要进入规定情境”。这样一来,她在拍摄时就会真听、真看、真反应,逐渐找到了电影表演的感觉。

当时,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影坛新人,得知要和孙道临合作,袁霞既紧张又期待。直到见面后,她才放松下来。“他确实如银幕上一样儒雅英俊,却意外地随和,没有一点点明星的架子,对谁都笑呵呵的,并且对角色创作极认真。体验生活时,孙道临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学会了发电报,这可比我学织毛衣难多了。所以后来电影中王苹导演给他拍了手部的特写镜头,这让孙道临的李侠形象更加真实、专业。”

孙道临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对袁霞影响也很大。“有个好的对手,让我的表演也自然了,可以说他的风格引领了我。有人说,看你们这部戏,感觉你们就是很融洽的一家。这就是一个优秀演员对搭档的影响,当我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孙道临带着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表演之路。”

《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后,当年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奖,相当于现在的华表奖,是极高的荣誉,而袁霞也被评为了那年的八一厂先进生产者。但这部电影带给袁霞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文革”期间,电影停拍了,袁霞下了部队。1970年春,她来到空军高炮部队,次年又随部队参加了两年的援老抗美战争。1977年袁霞复员回京,在北京住宅公司器材处当了一名仓库保管员,从影从军之路彻底断了。“一开始不习惯,大家都喊我袁师傅,我就每天打扫卫生、发货清货,干了一个月,又当了秘书。”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年底她还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袁师傅,你得奖了!”1978年7月,袁霞正在办公室写材料,就听见同事们向她报喜。原来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奋斗”国际电影节上,她凭借《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说实在的,当时一点儿也没高兴。晚上回家,在被窝里哭了,五味杂陈,说不清心里什么滋味,心想我这辈子不就这样了么。”没想到过了几天,八一厂派人来了,要调她回去。当时,公司的领导劝袁霞留下,还许诺给她分房,但袁霞丝毫没动心,能回去演戏,她兴奋得一夜没睡。

就这样,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后的20年,45岁的袁霞终于重新穿起军装,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岗位,重圆电影梦。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