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中国》:一部民间外交影像史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相遇在中国》:一部民间外交影像史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3-03 08:29

  几对跨国的同学朋友、几对跨国的师生师徒、几对跨国的夫妻家庭、几组跨国的同行同事、几组跨国的故交世交……每一张真诚朴实的面孔背后,都有一段相知相识相交的人生故事。

  前不久,由五洲传播中心出品的35集短纪录片《相遇在中国》通过今日美国(USA Today)与美国观众见面,同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该片用一幅幅朴实无华的画面,一段段普通隽永的生活小事,用40多年来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伟大变迁、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历史进程、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花的绚丽绽放,在众多同类节目中令人耳目一新。

  中外民间交流是改革开放大潮中一支不易察觉的涓涓细流。《相遇在中国》通过外国友人的视角,用人们不易发现的历史细节,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其中一集讲述了美国人迪克·霍利菲尔德1993年来到中国深圳,与中国人邓先智相遇成为同事和工作伙伴的故事。在深圳的长期工作,让他亲身经历了深圳的巨大变化,他由衷地感叹说:“深圳或许是地球上最令人兴奋的城市了,你无法想象她的发展有多惊人!”美国医生理查德·乔纳斯则亲身经历了上海浦东地区和中国儿童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乔纳斯在1986年来到中国上海,与中国同行一起工作改善医疗服务。30多年后的今天,浦东已经成为上海发展最快的地区,其变化之大令乔纳斯惊叹。当年他参与建立的儿童医院,已经成为全世界心脏手术量最大的医院,从原来每年只做几百例心脏手术,到现在每年可以做3700-3800例心脏手术。《相遇在中国》从外国人亲身经历的视角,观察中国变化的原生态记录,让内容中展现的每个细节真实可信。

  文明发展的动能来自交流对话与学习互鉴,《相遇在中国》通过讲述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民间交流合作,揭示了文明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创新发展的规律。英国霍德华城堡馆长克里斯·里奇韦通过和中国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交流中西园林艺术,促发里奇韦建立一座吸收中国园林艺术的新园林的想法。而建设一座中西合璧的新园林,将是一次中西方园林艺术思想的重要对话,薛志坚认为,这场对话将使中英两座园林艺术瑰宝绽放出更为持久的生命力。意大利策展人、达·芬奇研究专家亚历山大·维佐斯和中国画家徐里探讨中西绘画艺术互相借鉴创新发展,维佐斯认为徐里用西方油画技巧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国审美、中国哲学思想观念,实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他邀请徐里和达·芬奇进行一场跨时空的绘画创作,让徐里把达·芬奇的一幅画画进了自己的画中,并在欧洲举办徐里个人作品展,让更多西方观众认识中国绘画艺术。塞尔维亚、德国和中国的三位年轻艺术家拥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三种不同的文化底蕴,他们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切磋,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理念新材质设计的“飘纸椅”,在米兰家居展上获奖。为了推动中西手工艺术的交流互鉴,他们还开办了一家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把中国传统手艺、工艺的材料、过程,免费公布给世界各地的设计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相遇在中国》讲述了35组中外民间友好交往的真实故事,生动呈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温暖画面。35组普通人物,35个小故事,组成了一次次偶然的相遇,一段段必然的相知。这些纵横交织的中外民间交流交往故事,有的侧重于惺惺相惜和事业上的相互成就,有的侧重情感交流亲如一家,有的讲述跨国婚姻的相知与和谐,平淡而真实、淳朴而真诚、宁静而温暖,给人启迪,与人温暖,令人回味。他们的人生,如同浪花奔腾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潮流中;他们的故事,如同百花盛开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花园中;他们的见证,如同温暖的灯光照耀、鼓励着人们以更加开放包容、互敬互爱的心胸,走到一起、走向未来。

  (作者:朱新梅,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