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上新”!时隔35年再惊天下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三星堆“上新”!时隔35年再惊天下

来源:杭州日报
2021-03-25 11:24

  原标题: 三星堆“上新”!时隔35年再惊天下

  记者 陈友望 孙乐怡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玉璧、金箔、象牙……“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新闻通气会近日公布的最新考古发现引发巨大影响。

  三十多年前的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坑的发掘,发现的从体量巨大的青铜大立人,到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再到祭山玉边璋、青铜神树等出土文物,令沉睡三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也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历史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第九大奇迹。

  3月20日上午9时,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要项目进展会议通报了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遗址的5号坑面积只有3平方米左右,是所有坑里最小的一个,但却是出土金器最多的一个坑,其中出土的金面具残片也最为瞩目。此面具宽23厘米,高28厘米,据推测,这件黄金面具的完整重量应该超过500克。从面具的造型来看,不仅与之前三星堆1、2号坑出土的青铜面具有所关联,更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极为相似,因此也为三星堆与金沙之间的递承关系提供了依据。

  除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目前出土象牙已有百余只。1986年1号、2号坑发掘时,由于当时技术的不完善,大量出土的多数象牙未能妥善保存,这次的发掘做好了充分准备,这大批象牙样本应有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另外还有出土于4号坑的丝织物,这在此前的三星堆考古中从未出现,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也将对这些织物的功能、材质进行分析,期待带来更多发现。

  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

  三星堆的秘密 就藏在这些出土文物里

  在三星堆前几次挖掘时,就出土了很多旷世神品,在这些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等,都是一些世人前所未见的稀世珍宝。

  出土黄金面具 金沙遗址有“同款”

  此次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惊艳亮相”,眼尖的网友一眼看出:这跟金沙的黄金面具是同款!不止黄金面具,金沙金冠带和三星堆金杖上的纹饰、玉璋、玉凿、象牙……两个遗址有不少文物“撞款”。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三星堆的人“搬家”到金沙了吗?

  专家认为,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部分文物之间的这种高度相似性,证明这两者同属一个文化系统,两个遗址之间也必然存在某种特殊联系。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成果,我们可以认为,金沙文化正是对于三星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成为古蜀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挖出“愤怒的小鸟”钢盔猪

  就在2020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联合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有个泥塑陶猪呆萌可爱,与“愤怒的小鸟”中的反派绿猪极其相似,网友惊呼:莫非这就是“愤怒的小鸟”的前身?

  事实上,专家分析认为,出土这只泥塑陶猪的联合遗址应该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周边的一个重要聚落。联合遗址涵盖了桂圆桥、宝墩、三星堆、十二桥四个文化因素,是三星堆周边首次发现有着完整古蜀文明序列的遗址,其中三星堆主体文化因素在联合遗址最为丰富,出土了大量和三星堆类似的文物。

  不止有“反派绿猪”,联合遗址还出土和复原了大量的高柄豆、镂空圈足豆(盘)、小平底罐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出土的阴线刻龙凤组合纹陶器年代为晚商时期,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龙凤呈祥”图案的陶器。

  “陶三足炊器”,火锅是“祖传”爱好?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陶三足炊器”一度引发网友关注。“陶三足炊器”,高44厘米、口径19.7厘米、盘径38.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此文物为商代的陶器,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陶三足炊器”盘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源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看到这件文物后,有网友表示:“四川火锅可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还有网友讨论起三星堆人的火锅底料和配菜,“古时候先人们吃的也是麻辣锅底么?”

  青铜纵目人面像,真有“千里眼”的存在?

  青铜纵目人面像是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面具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名的,也是被我们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的一件面具。

  它的造型夸张,整个面具宽1.38米,高0.645米,眼睛往外凸出16厘米,两个耳朵向两边充分展开,舌尖外露嘴角上扬,似乎在神秘的微笑。

  在古籍《华阳国志》中曾经记载:有属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学者认为“纵”有前生的含义,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这种面具的形象很有可能代表的是古蜀族第一代蜀王“蚕丛”,反映的是当时古蜀人对祖先崇拜的思想。

  相隔千里 玉琮串联起良渚与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也让浙江文博圈内外震动,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士,他们亦十分兴奋,“惊喜是新发现了6座‘祭祀坑’,没想到在两座‘祭祀坑’发现后的30多年再重启发掘。”尤其是3号坑内大量的象牙和上百件青铜器,5号坑内的黄金面具等,都十分瞩目。“青铜器中的大口方尊较为少见,在商代,这种方形的青铜器一般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

  三星堆发掘带来的文化意义,和良渚文明一样,已上升到中华文明起源这样的高度。“三星堆文化大约3000年前,是青铜时代的文明。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来自浙博的专家说,三星堆文化为进一步认识巴蜀文明的内在特质和联系助益,这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琮,玉琮被认为是良渚先民首创,在良渚文化1000多年的进程中,以玉琮为代表的文化传播从长江中下游地区传到最北边的陕西、山西,最西边的四川和最南边的广东。可以说辐射了大半个中国,这也对中国早期的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相距1800多公里的三星堆遗址也出土玉琮,这与良渚玉琮有何联系?在浙博专家眼里,这两种文化中虽然都出现了相似的东西,但两者未必有直接联系。玉琮可以通过物品转手和人员流动传递到蜀地,一般来说大规模人员流动会有其他相关因素。“现有情况看不出影响与传递,文化就不是一个线性发展传承的简单过程。而其中的玉琮,应该是以某种方式传递的,可能和玻璃、象牙等远距离物品传递一样,是一段一段转手的。”

  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团队,这次在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发掘中发现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并在样土检测中多次发现蚕丝蛋白,证明三星堆文明已开始使用丝绸。而在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约4200年前的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炭化的绢片。另外,鸟的形象在这两种文明中都有出现,有网友便猜测说,这是三星堆和良渚文化两者共同的鸟图腾的崇拜。这些可以说是文明的迁徙么?“鸟的纹样何止这两文化有,全世界都有。一般很多古人都喜欢鸟。”在专家眼里,这个问题意义不大。

  考古的前提是爱护历史的尊严

  对于网友热议的一些网络作品和IP影视作品引发的话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说,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盗墓是违反刑法和文物法的犯罪行为。

  “盗掘地下文物,不择手段,严重破坏了埋藏环境与原始状态,对文物信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无论发现的个体文物有多么精美,都无法挽回实际造成的损失。”考古专家说,科学的考古发掘,无论遗址还是墓葬,是对古人生活或死后场景的科学保护与复原,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物质依据,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与遗物,既非猎奇,也非挖宝,与盗掘者一心求利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考古”的涵义,主要有三种:1. 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有时候还可以引申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2. 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3. 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而盗墓的解释,完全属于“奸事”了,另称掘冢、掘坟、掘墓、抇墓、发丘,是指进入或地下遗迹盗取物品的行为。

  盗墓者关注的是能否挖到值钱的金银财宝,而考古则是关注发掘过程,获取出土文物的时代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大多数文物是盗墓者不屑一顾的,但在考古人心中,哪怕是那些破损的竹简、残留的文字或腐朽的丝绸,都是他们心中的“宝贝”,从这些出土的文物里,研究人员可以还原古人的生活,让我们更为了解我们自己的过去。对地下文物、传统文化的破坏者以非法手段独占精品文物,还严重扰乱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才是更大的犯罪。

  考古专家指出,考古活动一般很少主动进行,即便文博机构早知道墓葬就在那里,但他们有个基本原则,就是“不发掘,就是最好的保护”,主要因为出土文物很难得到最好的保护,但被盗墓后的墓葬无法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或工程建设因打地基的需要等等,考古发掘活动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