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地名传说 多有巾帼佳话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京郊地名传说 多有巾帼佳话

来源:北京晚报
2021-03-05 16:05

  ▌户力平

  在北京数以万计的地名中,有不少和女性有关,如慈母川、望儿山、养儿峪、孝女台、姑娘台等。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或为母爱、或为忠贞、或为贤孝……

  慈母川

  因汉钟离辞母出家修行得名

  慈母川位于延庆区东南部的大庄科乡。据1993年《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载:慈母川“东距大沙岭,西南距霹破石。聚落呈长条形,海拔605米。村域东西南北向主街各1条,清建村,原属昌平县辖后七村之一,1945年划归延庆县。清光绪《昌平州志》载为茨梅川,因当时此地多生长蒺藜得名,后以其谐音演变为慈母川,并附会有汉钟离出家,在此与老母辞别,老母泪流成河的传说,使村名带上了神话色彩。”

  当地盛传,“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是大庄科慈母川人。因附近沟坎多白蒺藜,故称“蒺藜川”,后谐音为“茨梅川”。20岁那年,汉钟离要出家修行,普度众生,在村口向老母辞行,其母一步一送,依依不舍,既不舍儿子远走,又不愿因为母子之情而阻挡孩子修行的决心,只得洒泪而别。当汉钟离走上一道山梁上回头观望时,见母亲依然站在村头眺望,便有些犹豫。只见母亲向他挥挥手,便转身而去,汉钟离这才一步一回头地含泪上路。因汉钟离在此辞别母亲,所以附近的山梁被称为“辞母川”,后谐音为“慈母川”,而附近的村子也由“茨梅川”改成了“慈母川”。

  “钟离别母”后,该村慈孝之俗便悄然而盛,且源远流长,被誉为“慈孝之乡”。村内建有慈孝堂,供奉汉钟离神像,村中凡有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老人做寿等活动,均在此举行,以传承慈孝之乡俗。

  望儿山

  因佘太君望儿征战助阵得名

  望儿山上佘太君庙

  望儿山位于海淀区中部,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该山南北走向,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2至3公里。因乡民把宋辽时期佘太君登山望儿凯旋的传说附会于此而得名。文献原称百望山,属北京西山与平原相接的山前峰头,视野开阔。

  关于此山名称由来,坊间传说与佘太君有关。相传宋辽时期两国交战。一次,杨六郎率兵北征。此去多日没有音信,佘太君牵挂儿子,遂令探马前去寻探。三日后回营告知,六郎与辽军对峙于百望山下。于是老太君率一行人来到幽州,为六郎助阵。

  次日,杨六郎与辽兵大战于山下,佘太君在百望山上观阵。最后杨家将打败了辽兵。此后佘太君向东北方望到的地方被叫成了“东北望(旺)”,向西北方望到的地方被叫成了“西北望(旺)”,而她观阵的百望山被俗称为“望儿山”。

  当地人仰慕杨门之忠烈,遂在望儿山上修了佘太君庙,其坐北朝南,面宽三间,正门悬有一副对联:“尽忠报国杨家将士惊天地,碧血丹心巾帼英雄扭乾坤”,内供奉佘太君、杨六郎、杨八姐塑像。附近石台之上立有一尊“佘太君望儿像”,传说是当年老太君教训六郎与观阵望儿的地方,称“教子台”。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从未来过北京,自然不可能有佘太君在百望山“望儿”“观阵”,但人们仰慕杨家将的英名,便附会出传奇故事,并建庙立像,以示敬仰忠良。

  孝女台

  因褒扬孝女为父母养老送终得名

  孝女台位于密云区东部大城子镇。据《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载:孝女台“东南至柏崖,西南距程各庄,因村址位于红门川河谷阶地上,村中曾有一独生女,为侍奉父母终生未嫁,故名孝女台。清代成村,村址地势北高南低,村落沿山麓呈带状,以农为主,产玉米、谷子等。”

  孝女台最初称“谷上台”,因村落在一山谷之上得名。据传清代嘉庆年间(另说道光年间),村中曾有一王姓人家,夫妇二人及独生女。不承想,夫妇二人到山上打柴时,从高山上滚落下来,皆双目失明。从此他们年仅14岁的独生女操持一家人的生计。转眼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上门提亲的不少,但她一心侍奉双亲,不思婚嫁之事。父母多次劝她出嫁,她就是不允,只为双亲尽孝。其父母活到快90岁才离开人世,而她却终生未嫁。

  村上人被王氏女的孝道所感动,为褒扬其尽孝之美德,故将村名“谷上台”改为“孝女台”,并集资制作了一块刻有“贤孝”二字的匾额,悬挂于孝女家中,俗称“贤孝牌”。遂由村上人将年已七旬的王氏孝女赡养,20年后其无病而终。

  姑娘台

  因忠贞女于此殉情得名

  姑娘台位于昌平区北部的十三陵镇。据《昌平镇村探源》载:姑娘台东临红峪沟,西南临南台,西、北两面临山,明代成村。因村址所处的台地四周长着许多当地人称作“红姑娘”的草本植物,故名称“红姑娘台”,后简称“姑娘台”。

  红姑娘,学名酸浆,又名红菇娘、挂金灯、灯笼草等,多年生草本,因结果为套着灯笼形荚子的小圆果,成熟后呈紫红色,故名。明徐一夔在《元故宫记》中对红姑娘描述道:“金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空有子,如丹珠,味酸甜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清代纳兰性德有词作《眼儿媚·咏红姑娘》。相传明万历年间,昌平城西关外有位黄员外,家有一女,名黄红红。黄员外计划把女儿嫁给高官厚禄人家,以此得到丰厚彩礼。昌平城一年近六旬达官托媒人上门提亲,要娶黄姑娘做三房姨太太,并送上丰厚的聘礼。黄员外当即应允,并定好半个月后成亲。可黄姑娘却不答应,原来她与村上从军的王大明已私定终身。

  转眼半个月过去,到了出嫁的日子,可黄姑娘一心只等从军的王大明归来。出嫁日天未亮时,黄姑娘独自出了家门,沿着通往西北方向的山路而去。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来到一处高坡上,爬到一处高高的山崖之上,纵身跳了下去。

  相传第二年春天,在黄姑娘殉情的高坡上生长出一种绿色的植物,当长到二尺多高开花之后,结出一个个像灯笼似的红果,格外美丽,人们说这是黄姑娘的化身,在这里等待心上人的归来。为了纪念黄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就把这里叫成了“红姑娘台”,后称“姑娘台”,而附近的小山村也被称为“姑娘台”。

责任编辑:韩瑞敏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