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唱完后 高原再“返场”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把青春唱完后 高原再“返场”

一本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摇滚的图文记忆

2021-03-05 08:57

  爱地人

  《返场》是一本书,是一本有图片、有文字的书。

  但是很奇怪,明显这是一本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书,但字里行间却总会有音符飘浮于空中、脑海。或者,所有关于音乐、关于记忆的书籍,写成这个样子才算是成功。

  《返场》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摄影师高原的人像作品,另一部分则是相关的文字。这些文字,除了高原父亲高飞以及本书策划黑麦的两篇后记之外,总共包括了15篇短文。这些短文的作者,既包括高原自己,也有像老狼、叶蓓、郑钧这样的歌手,邓讴歌这样的音乐人,以及演员李亚鹏、黄觉,球员周宁,导演张杨等等,并由他们共同组成一段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以及和音乐有关的记忆。

  自由生长的摄影

  《返场》首先是一部摄影集,时间坐标则是1990年至1999年,这些作品全部来自高原。

  作为一名摄影师,高原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一个垂直领域的摄影师。高原最有名的作品几乎都和上世纪的中国摇滚乐有关,她所留下的大量人像作品,至今已经成了中国摇滚乐历史最重要的视觉资料。

  比如,高原在两年前出版的另一部摄影集——《红磡1994:摇滚中国乐势力25周年》,就是关于那场传奇演出最重要的影像资料,并以视觉的形式留下了这场演出背后的很多瞬间故事。

  高原和宋晓辉,也是那个年代中国摇滚乐圈最为重要的影像记录者。后者几乎参与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摇滚乐唱片半数的封面设计,而高原则游走于各种音乐现场,并且在很多命题摄影工作的间隙留下了音乐人或奇幻、或搞笑的生动瞬间。

  其实,从摄影的角度,高原并不是技术顶尖的摄影大师,她的许多人像摄影如果放到专业的摄影课堂,甚至会是技术层面的反面教材。但从受众的角度来讲,高原所提供的大量人物影像却有着足够的生动和灵气。

  那种不经意露出的笑容,那种不自觉表露的忧伤,不仅让人通过照片读出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性格,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能够拍出灵魂效果的摄影,又何尝不是摄影的意义。

  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就和书里被高原拍的那些音乐人、歌手一样,后者那个群体,在如今看来同样有着很多技术的缺陷,但他们却和高原一起,在看似粗线条的创造中,用作品活出了自己。看似不完美,却又无比完美。这一切正如高原在书里为自述部分取的标题一样——自由生长。

  技术的发展容易限制创意的自由,那种横冲直撞、蛮不讲理的自由,这看来真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音乐背后的爱恨情仇

  《返场》的另一部分是包括高原自己在内的14篇文字。其中既包括了史雷《西双版纳“大劫案”》这样的惊险故事,也有郑钧、陈辉、叶蓓、高旗这些歌手堪称自传的故事。

  郑钧在《不靠谱的岁月》这篇里,把自己1992年去北京,直到1994年发行首张专辑期间发生的事一一呈现出来。读这篇文字最大的感触,就是以前一直认为那些被我们称为经典的唱片,现在被我们称为优秀的歌手,似乎都应该是理所当然且必然的出现。但实际上并不是,艺术的世界里除了天赋之外,同样还有着太多的意外和巧合,就像郑钧的首张专辑,最开始就是在乐手不确定,录音不确定,甚至连老板和投资都不确定,唱片公司一度只有他一个人的情况下,最后还是因为一些贵人和巧合,最终成就了一张优秀的专辑,以及《回到拉萨》《灰姑娘》等等经典的作品。

  李亚鹏的《那一年的乌鲁木齐》,同样可以让人了解一个和音乐真正有关的李亚鹏,而不是那个成为演员的李亚鹏,以及歌后王菲前夫的李亚鹏。

  在这篇文字里,李亚鹏详细记录了在自己还是学生的时代,就通过借钱的方式策划了“唐朝”乐队在乌鲁木齐的演唱会,把当时国内最好的摇滚乐带到了西北大地。看完这篇文字,恐怕会让人对李亚鹏有一个重新的认识。甚至可以理解当年王菲为什么会和他相爱,并且走进了婚姻殿堂,因为李亚鹏也曾经是一个摇滚青年啊!

  而老狼的《真武庙二条》,不仅书写了他的青春,还记录了关于广播艺术团宿舍的故事,这是他成长的地方,也是后来《恋恋风尘》专辑诞生的地方,就连录制《校园民谣1》里的那些作品,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和《流浪歌手的情人》等等,也是在走路十分钟就能到的真武庙广播电视局录音棚完成的。

  所谓音乐,不仅仅只是旋律和歌词,还包括了音乐背后的那些街道、青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缠、意气相投。

  叶蓓就将这样的感受,写在了《北京的蓝天》一文中。在这篇文字里,音乐和九十年代的北京,以及那些北京的蓝天变得密不可分,也为《返场》这本书添上了细腻的感性。

  关于《返场》 关于中国摇滚

  《返场》之所以叫《返场》,一是因为之前高原曾经出过一本书,叫《把青春唱完》,而在那本书里没有把青春彻底唱完,所以用这样一部书接着唱了下去。

  当然,真正的原因还在于这本书的英文标题——Let’s Play One More Time。在本书策划黑麦的后记中,也说到这段文字,实际上是源自“碎瓜”乐队(The Smashing Pumpkins)在第一次宣布解散前的最后一场演出时,主唱比利·寇根对着台下观众说的话。

  而《返场》虽然是一本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摇滚记忆的图文集,但因为恰好出版于第二季《乐队的夏天》结束后的几个月,当两种不同年代的摇滚乐因为这本书多少有些交集和重叠的时候,倒是让人更能够从中厘清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脉络。

  其实,《返场》里的故事和记忆,是无法复制的。同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摇滚乐,也是无法复制的。但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也多少可以给这个时代的音乐人一些全新的借鉴和启发。当情怀只是用来怀旧,这样的情怀没有任何意义,情怀只有在一种流动的时空里,才能体现出它过往的活力,以及它对未来应该有的助力。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