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技术学院啥样?华中大回应:强基础、重交叉、产教融合 - 教育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未来技术学院啥样?华中大回应:强基础、重交叉、产教融合

来源:中工网
2021-06-03 09:29

  中工网讯(记者邹明强 通讯员王潇潇)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名列其中。自2020年5月启动建设的未来技术学院,具有哪些特点?与普通院系有何不同?华中科技大学分管本科生院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马建辉,日前一一作出了回应。

  据马建辉介绍,这次教育部批了12所高校设立未来技术学院,定位瞄准的是未来的国际前沿。从技术本身来讲,它就是要瞄准10-15年以后的科技前沿,就是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学生从开始学习到能够有创新性成果,从读本科开始到硕士博士,真正能够走到科学最前沿,至少要10-15年。

  未来技术学院更倾向于未知的,即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一些技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遵循两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遵循科技创新本身的规律,首先是基础性问题。现在很多的企业如华为,出现的重大科学问题、工程问题或者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最后都要回归于最基础的问题,回到数理化这类最基础的东西中,只有把根上的技术问题解决以后,才能够解决那些最前沿的问题。

  首先,基础一定要扎实。其次是学科交叉。实际上很多的科学性问题,本来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是以综合性的学科作为支撑的。创新的东西往往都出现在学科交叉的应用中。所以说,人才培养强调的就是要进行学科的交叉,学科交融。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创新的环境中,仅仅靠教学是不行的,一定要以强大的科学研究实力为基础,这非常重要。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必须让学生们体会到科学性的问题到底在哪里,然后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去解决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路径、方法,这必须要强调科教融合。另一个在培养中很重要的特点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和产业融合。

  学校里强调的往往是基础教育,但是最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企业。现在的企业和以前的企业不一样,现在企业的科技实力越来越强,目前企业是创新最活跃的地方,而且会成为创新的主体。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把学校的高等教育要和产业联系起来。要强调产教的融合。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强调教育的开放性。

  成立未来科技学院,其着眼点是面向未来科学技术的,即一些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所以它的目标不在现在,而在未来。所以说在办学的过程当中,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的基本原则都是要加快融合,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用企业需求引领教育。

  这是第一个层面的事情,第二个层面的事情是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来讲,即希望本硕博贯通。本硕博贯通的优势在于,原先采取的方式是分阶段的,本科就是本科阶段,硕士就是硕士阶段,博士就是博士阶段,未来所希望的人才的培养,本就是解决未来10年到15年后的前沿性的、技术性的、科学性的问题,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是要强基础,那么就要打破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界限,这种情况下的基础才能强起来,否则没那么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强基础。因为把本科认定成一个专业的话,它就必须要受专业的限制,所以采取本科要厚基础的方式,强基固本就是在本科阶段,可能采取的是不分专业的形式,至少前面的三年左右的时间,主要是强化基础。

  工程科学学院实际上是未来技术学院的前身。之所以能够设立未来技术学院,实际上在前段已经做了探索,工程科学学院原来所提也是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但是没有像现在认识这么深刻,但其基本的思路是一致的——希望本科不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里面第一个就是本硕博的问题。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实行个性化培养。实行个性化培养的核心理念是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人的创造性源于个性。所以培养方案则是一定要个性化培养,采取一生一方案的方式。

  一生一方案这种方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实行学分制,学生学分制的改革,这个也是为了个性化培养。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组、早进科技前沿,这就是四早,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很重要的。另外,教学的方式可能要实行三化三制,三化即个性化、小班化和国际化;三制是实行导师制、学分制和书院制。

  强基础之后是和强势的学科进行交叉,比如机械这一块智能制造,还有光电,生物学工程和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即是将强势的应用学科结合起来,然后走向产业。所以学校的未来技术学院和学校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一个是强基础,二是重交叉,三是产教融合。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往往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人工智能、脑科学、集成电路等许多战略性前沿科技领域都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色彩,没有多学科融合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难以应对复杂性的现实问题。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科学研究的理论越来越深,老领域的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创造性开拓,几乎都是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新的现象、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只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竞争,关键在于人才质量的竞争,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这不仅能够更快的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还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新的岗位上成为综合的高素质的技术或管理人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在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则注重创新能力。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科技进步创新的新渠道,所以我们要大力建设交叉学科,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与培养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建立创新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这种创新思维方式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进步促进科技的创新。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