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2022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之六:提升旅游品质 享受幸福生活 - 旅行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聚集2022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之六:提升旅游品质 享受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3-09 10:22

  原标题:聚集2022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之六

  文旅中国客户端集体采写

  2022年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召开。

  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提出了2022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值全国两会之际,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十项任务”。

  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创新内容、提质升级,培育观光农牧业、休闲农牧业等多种新业态,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推进智慧旅游场景应用落地。“十项任务”的第六项任务就是:要深化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旅游品质 享受幸福生活

  如今,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成果要为百姓共享,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在今年两会上,围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和智慧旅游,代表、委员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出发,为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产业兴旺是核心,而旅游业无疑是能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明燕在题为《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一的芒来模式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提案中提到:“通过文化旅游这种媒介方式,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吃农家饭、住民宿,体验乡村宁静、优美的环境,放松城市生活紧张、疲惫的心情,同时购买乡村牧区农副产品,并保持持续性消费,从而产生经济收益。正是这种去掉中间环节的直接供需关系让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中产业支撑的有力手段,不仅可以培育观光农牧业、休闲农牧业等多种现代农业新业态,还可以有效改变农村发展单纯依靠第一产业的局面,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杜明燕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芒来嘎查为例,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的带领下,结合本地实际和市场化运作需求,带领牧民对原有的畜牧业合作社进行了“升级改造”,成立了旗里第一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2021年底,29户社员每户平均分红达到40余万元,真正实现让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但是,杜明燕也表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村落分布大多比较分散,交通条件差,而且村与村之间或者乡镇间产品单一,形成了同质化低端竞争,并且能提供专项服务的人员少,更不知道该怎样服务好城里来的游客。接下来,还需要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培训,让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做好“做饭、卖菜、端盘子”这三件事,即IP、营销和服务,这也是目前发展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党总支书记张东河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盘活农村闲置集体资源及资本,多渠道、多方式发展集体经济。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多元化发展集体经济。在大激店村,这几年基本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要抓手,集休闲、游玩、观光、采摘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新业态。“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更应加强乡村产业合力,增加集体收入,高质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张东河表示。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好红色资源,守好红色根脉

  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强革命历史纪念设施建设,挖掘红色资源,铭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红色旅游成为丰富市场供给的重要旅游产品,发展态势良好。

  浙江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红船精神凝聚升华地。中共“一大”纪念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南湖革命纪念馆紧紧依托独特的政治资源,把革命文物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智慧宝库、生动教材、第二课堂,彰显红船起航地的政治担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努力把红色根脉守护好,把红色血脉传承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国人大代表、南湖革命纪念馆副研究馆员袁晶介绍,2021年6月5日至“七一”期间,该馆参观量达39.6万人次,平均每日流量约0.76万余人次,接待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团队1510余批次、5.4万余人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他们不断推动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多元化的宣讲形式,把大道理讲透、大主题讲活。全体宣讲员组建“红船讲解员小分队”,致力于打造“红船旁好声音”的宣讲品牌。“红船讲解员小分队”开展宣讲,不拘泥于宣讲场所、形式和载体,积极探索有温度、有力度的基层理论宣讲,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宣讲模式。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以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红色故事、微党课和沉浸式实景剧的形式,定期开展党史巡讲活动,深入一线宣传党史国史,拓展党员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红色场馆的统筹联动,形成矩阵效应。

  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部,有一座公伯峡水电站。就在大坝脚下的黄河南岸,有一处珍贵的、由西路军被俘战士修建的红色遗迹——红光村。村内西路军战士修建的红光清真寺至今还保留着历史的原貌和红色遗迹,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红光村充分依托自身优势,推出具有浓郁红色文化和独具撒拉族特色的第一家“红光村撒拉人家”农家院,此举为村内想创业的村民拓展了县域旅游线路和服务项目。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的引领下,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村民也相继开办了农家院。目前,红光村有“撒拉人家农家院”8家。马乙四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一直建议积极推进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与整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我们希望打造红色旅游体系,完善与我们当地红色资源相配套的周边设施。这样游客来体验红光村浓厚的红色文化时也能够通过配套设施、一站式游乐服务真正体会红色旅游的意义和乐趣,把我们红光村建成青海的‘井冈山’。”马乙四夫说。

  不可否认,在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展馆发展模式单一;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和宣传;缺少配套红色旅游发展的专项政策扶持等问题。为此,他提出4项建议:一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二是加强合作,融合发展;三是丰富产品,创新发展;四是政策扶持,推动发展。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多央娜姆认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释放内需、提振消费、复苏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产业迭代、场景创新、设施完善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而旅游景区一直都是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是“诗与远方”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随着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名单的推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旅游产品供给正在逐步丰富,也在引导市场的消费风向。

  自北京参与申办冬奥会开始,国家对冰雪运动的重视与日俱增,截至去年10月,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人。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2025全运会带来的体育热潮,在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普及发展冰雪运动,形成“北冰南展”的大湾区样板。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体育消费力旺盛,但目前冰雪运动产品的供给明显存在不足,可以借着冬奥的东风,开展多种“冰雪+”活动,进一步挖掘冰雪运动的体验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等。比如,大湾区可以与北方城市如哈尔滨、张家口联动举行“冰雪嘉年华”“冰雪旅游节”等,以“冰雪+运动+旅游”的模式,普及冰雪文化,带动冰雪旅游消费。在粤港澳大湾区扩大冰雪设施和产品的供给,增加冰雪运动的日常消费,实现体育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朱虹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国家相关部委继续开展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评选工作,适时批准新余仙女湖、大余丫山、铜鼓汤里等地设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大对江西中医药、森林、避暑、温泉、运动等特色康养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力度,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人才培养、用地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支持江西打造全国知名、国际一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杜明燕介绍,满洲里作为首批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强力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一体化联创联建,构建了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满洲里市旅游总人数912.13万人次,同比增长9.08%,旅游总收入157.63亿元,同比增长9.02%。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

  数字赋能,助力旅游业强劲复苏

  袁晶告诉记者,南湖革命纪念馆利用新媒体,突破地域和时空,运用数字技术,在深入研究史料、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聚焦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重大人物及动人故事,不断深入研究、拓展丰富党史理论知识内涵的同时,加强对传播规律的研究,创作开发了契合时代特点、富有红色文化创意、利于网络传播的系列产品。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方式,让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传播形态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南湖革命纪念馆在微信公众号、网站以及浙江新闻客户端,以视频或音频的形式,推出《革命文物里的初心故事》《百年航程里的初心故事》系列线上“云”讲解,成为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讲好红船故事、党的故事的新传播方式。据统计,线上“云”讲解系列视频、音频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点击阅读量达33.9万次,通过新媒体和虚拟现实表现手段的创新方式,将革命文物资源和红色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数字科技正在全面融入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不断赋能文化和旅游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正在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业需要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更有效的大规模应用场景,形成精准的旅游发展新动能,驱动多产业融合升级,也成为助力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新的突破口,“数字科技+旅游”融合发展也将成为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

  常态化疫情防控使无接触服务和低接触服务的需求增加,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提出要加快旅游数字化进程的建议,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应扩大预约平台、健康码、自动测温等智慧防疫新方式,及智慧酒店、智慧零售、智慧物流等无接触服务新模式,积极培育云旅游、云展览、云会议、云直播等新业态,提升旅游安全保障,改善访客旅游体验。

  朱鼎健提出搭建全国旅游行业诚信系统的建议,实现端到端的投诉服务体系,集成服务信息,简化投诉流程,准确定位投诉事件归属部门,打造以游客为中心的全国化、全程可视化的投诉体系。

  黄河几字弯沿线是内蒙古自治区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如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几字湾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睿霞在《关于建设黄河几字弯非遗馆的提案》中,建议国家支持非遗馆优化展示功能、优化文旅消费功能、以数字技术提升展陈效果、建设“云上”非遗馆等,包括非遗物件、材料、工具、产品、展台等静态展示,以及传承活动、舞台表演、开放生产流程、营造非遗场景、人机智能交互、沉浸式体验等动态展示。非遗馆的展示可以与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条协作,形成全产业链的非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进而建设非遗旅游综合体和非遗旅游区,支持地方探索“非遗馆+夜间经济”的文旅消费模式。在非遗馆以数字技术提升展陈效果方面,她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黄河几字湾建设非遗数据库,对非遗数据进行采集、分类、存储、分析、利用和管理,为相关业务提供数据资源和服务。以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包括人物、服饰、行为、环境等要素的虚拟非遗场景,让游客进行功能操作和角色扮演。以动作捕捉、三维动画、全息成像技术还原人物动作、展示人物行为、营造全息场景。以人工智能技术感知游客的语音、表情、动作并进行回应,让游客在智能化交互和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非遗,并打造全天候在线、永不落幕的黄河几字弯非遗网络空间。

  (统筹:邱慧,撰稿:邱慧,素材采写:高婷 袁铭 朱珠 路雪)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