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结硕果 - 旅行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广东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结硕果

来源:羊城晚报
2021-08-09 14:19

  原标题: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引题)

  广东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结硕果(主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开平碉楼与村落、梅县桥溪村等已成为省内旅游的热点;佛山岭南天地运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和改造片区内的22幢文物建筑及众多优秀历史建筑,使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脉络得以传承,并赋予新的生命力,已成为佛山一处新的文化名片;国内首条非遗街区于2020年8月在广州永庆坊开市,成为广州网红“打卡点”;“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线路名单……

  近年来,广东对传承岭南特色文化,加强岭南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广东余荫山房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番禺区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韶关乳源西京古道 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供图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六路考古发掘工地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广州杨匏安旧居 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供图

  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供图

  划重点:

  创新模式推动文化遗产活化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岭南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凝聚了广东人的精神追求和民族情怀,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丰富的岭南文化遗产,为人们利用活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为活化利用岭南特色文化和文化遗产,广东省着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广东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东省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1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以制度建设引领,不断扩大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影响力。

  在活化利用岭南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广东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包括:开辟为博物馆纪念馆对外开放,弘扬红色精神;开发成旅游景区,挖掘经济价值;整理成教育基地,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打造成文创基地,焕发创新活力;创建成遗址公园,找寻先人的精神密码;复活南粤古驿道,建设城乡互动、精准脱贫的“金丝带”。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广东总结了一套集线性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保育活化、旅游模式创新、沿线村庄产业复兴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于一体带动沿线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的“南粤古驿道模式”,正在逐步成为展现岭南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的文明传承之路,成为推动广东户外体育、乡村旅游的健康之路,成为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广东注重建设有力的非遗保护政策体系、非遗保护保障体系。《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已于2020年8月正式实施。《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已完成征求意见。自2016年以来,广东提高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补助标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3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十三五”以来,广东省级财政共拨付非遗保护经费约3亿元,传承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大批代表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传承活力大幅提高。

  积极推动非遗保护成果共享利用

  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都会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宣传展示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交流保护经验和保护措施,推动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的共享利用。今年6月举行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江门)暨新会陈皮文化周活动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连线致辞时表示,广东将积极推动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的共享利用,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对于文化遗产游径,汪一洋厅长表示:“文化遗产游径是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我们已推出一大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等串珠成链。”

  在多方努力下,广东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结出累累硕果。其中,广东省大力开展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两批、八大主题、43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及建成两批、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

  在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广东充分践行非遗资源活化利用,成绩喜人。比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线上“首届非遗购物节”,刺激文旅消费;“广府非遗进校园”“佛山木版年画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实践案例分别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全国十大创新实践案例等。

  广东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在指导开展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史料收集和研究的同时,活化利用研究成果。2020年中秋、国庆小长假期间,韶关、清远、梅州、云浮4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游览观光、互动体验、研学教育等多种形式,每日吸引数千名游客到访。

  找亮点:

  15个典型案例展现活化利用成果

  2020年11月,“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对外发布,共有15个项目入选,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广东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成果。该评选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和广东省三师协会共同主办。

  为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丰富经验

  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的15个项目包括:广州杨匏安旧居活化利用项目、广州东平大押活化利用项目、广州邓村石屋活化利用项目、深圳大鹏所城活化利用项目、珠海会同祠及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汕头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活化利用项目、佛山碧江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韶关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项目、河源仙坑村荣封第活化利用项目、惠州东湖旅店活化利用项目、东莞寒溪水村古民居活化利用项目、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江门陈白沙祠)项目、潮州广济桥活化利用项目、云浮兰寨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此次评选重视文物古迹的多样性,评选出的古迹类型包括古建筑、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文化名村、文化线路等,涉及革命史迹、村落特色古建筑群、宗祠、海防军事城址、古驿道、古桥、教育办学遗存、商业活动(当铺)等多种要素的实物遗存。本次典型案例的评选为未来文物古迹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展示了社会各界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中所作出的努力。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介绍,本次评选涌现了一批颇具创新性的活化项目,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业态选择和管理模式创新,以及服务社区和促进公众参与、促进乡村振兴、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

  凸显广东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亮点

  主办方介绍,本次评选的典型案例均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基础上对文物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凸显出诸多广东省内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亮点和创新点,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亮点一: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汕头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活化由社会资本捐赠修缮、民间捐赠文物,被开辟成陈列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河源仙坑村荣封第的修缮与利用更是私有资金对口扶贫、参与相对贫困地区文物保护的成功案例。

  亮点二:管理模式创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沿用社会委托管理模式,广州东平大押由政府委托铂林公司进行合作管理;广州邓村石屋活化项目通过政府主导、村企合作、村民参与盘活闲置文物古迹资源,建设成精品酒店,带动乡村振兴;深圳大鹏所城规模较大,2017年成立专门的运营主体——深圳华侨城鹏城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文化旅游区的管理,逐步呈现出“政、企、民、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亮点三:促进公众参与。此次评选的文物古迹点大多被开辟为陈列馆,依托其文化背景展示宣传特色文化传统,打造各类教育基地,同时完善配套设施,通过组织公众参观、推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特色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大型赛事或艺术节、开发文创产品等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实现社会资源同享。

  亮点四:带动乡村振兴。韶关乳源西京古道沿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成功扩大了古道及沿线老屋村、深源村的影响力,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推进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地区的联动,旅游研学活动的大力开展带动了粤北地区的发展;东莞寒溪水村利用革命文物建设村史馆,打造红色党建基地,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带动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