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防水工的“进阶之路” - 民生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平舆防水工的“进阶之路”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9-20 02:40

【叫响劳务品牌 提升就业质量】

原标题:平舆防水工的“进阶之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王佳宁 王昆明

“现在,我们平舆防水工的牌子,算是在行业中叫响了。”近日,在外闯荡了25年的河南省平舆县的防水工刘长业,一边做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因为手艺好,最近这几年,我们的工钱翻了好几番。”

作为中原腹地的农业大县,上世纪70年代末,平舆县浩浩荡荡的劳务大军,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拎起沥青壶,走出平舆,开始在全国各地的防水工地上深耕。

如今,平舆防水从业人员近30万,各类防水企业2000余家,施工队伍逾万个,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实现直接劳务收益超200亿元。平舆防水工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成为河南省响当当的劳务示范品牌。

“做防水找平舆”

“日思夜想天天愁,沥青卷材度春秋。提起喷灯心发抖,上晒下烤身冒油。”一首打油诗,道出了平舆第一代防水人创业的艰辛。

56岁的平舆防水工孟国柱回忆说,防水工作烟熏火烤、爬高上梯,夏天沥青锅的温度达200多摄氏度,经常会有沥青溅到身上、留下疤痕,“防水是个脏活累活,但我们平舆人能吃苦耐劳,也想干出个名堂。”

“我们刷沥青,一不偷工减料,二不缩减工序,防水效果好,这样就有口碑了。”孟国柱说,早年信息较为闭塞,见有老乡在外挣了钱,十里八乡的人就都愿意跟着干,县里的防水施工队很多是这么来的。

1989年春,代自德在河北张家口揽下人生第一桩4000多平方米的防水工程。当时,他带着5个老乡,在两个环节下功夫:熬制沥青油的火候,确保达到300摄氏度以上却又不起火,这样熬出的沥青油黏稠度刚好;施工前把待铺基面清理干净,“确保没有一个灰星”。

最终,他们顺利完成施工任务,节省下1.26万公斤沥青。用工方评价“质量放心、人员可靠”。代自德和平舆防水工一下子在当地出了名。防水工程越接越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孟国柱、代自德这样在外敢拼敢闯的平舆人,从楼顶、卫生间“打零工”到“揽工程”,从“散兵游勇”到成立专业化施工队伍,使得“做防水找平舆”成为业内共识,而由防水防潮衍生出的劳务经济,逐步占据平舆县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1999年,对平舆防水业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

彼时,曾亚辉在北京的防水工程队干得风生水起,能接手上万平方米的防水防潮工程。

然而,虽在技术上已具备与国有施工企业竞争的能力,但由于缺少相关手续和资质,平舆的几百支防水防潮工程队很难签约到大工程,只能挂靠在一些国企名下。包括曾亚辉在内的负责人,也只得以“包工头”的身份带队入场,有时还要垫资。

转变,来自一家公司的成立。1999年10月,由平舆县政府牵头,中纪委驻平舆扶贫工作组参与指导,曾亚辉联合100多支防水防潮施工队,注册成立了河南省天地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并取得了国家建筑防水工程施工最高等级的二级资质证书。这意味着,平舆防水工开始从“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

这家公司成立后,平舆防水人凭借多年积累的口碑,仅在北京就承揽工程800多处,包括北京西客站、首都机场航站楼等工程,大多选用平舆防水工施工。

紧接着,平舆人开办的防水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扩大到珠三角、长三角乃至全国,30万防水人忙碌在全国各类建设工地上,人均年收入确保在5万元以上。

技能培训助力工人职业化发展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防水防潮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挑战也来了:施工队伍多,但规范化施工标准不高;防水工人多,但具备高技能的工匠少。

“得技能人才者,得市场。”河南蓝翎环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伟对此感受深刻。他说,现在的防水工程和当初相比,复杂程度简直云泥之别,质保期最低5年起步,重点工程甚至要求15年,“这根本不是拿着沥青壶能解决的了”。

为此,平舆县着重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今年7月,平舆县第六届建筑防水职业技能竞赛如期举行,104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

“技能人才队伍的建立对行业发展,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刚刚就任平舆县委书记的赵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大赛的开幕仪式。他表示,选拔一批技术精湛、手艺超群的防水技能工匠人才,对持续擦亮“平舆防水工”的金字招牌意义重大。

2018年时,平舆防水工高永华曾荣获全国建筑防水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比赛项目冠军。在他看来,如果做不到规范化、职业化,防水工得不到更多尊重、拿不到更高薪水,将来也不会有更多人愿意从事这个工作。打造品牌,更要继承和发展好品牌。

不久前,平舆县防水职业技术学院挂牌,尝试免费进行建筑防水专业学历教育,推动防水成为一门技术专业课程。

据悉,依托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平舆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平舆推出培训、鉴定、发证、就业一体化的技能培训模式,培训3万余人,帮助农民工转身职业化工人。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