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鲜事儿】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41平方米!来看看关于房子那些奇葩事儿 - 民生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儿】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41平方米!来看看关于房子那些奇葩事儿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2-06-24 11:16

  原标题: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41平方米!来看看关于房子那些奇葩事儿

  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平方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详细披露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项数据。

  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

  我国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36.52平方米。分区域看,广东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0平方米。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的户口分为家庭户、集体户。其中,家庭户占据绝大多数。

  因此,家庭户的居住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的居住情况。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全国人均居住面积看,41.76平方米的人均住面积已经不低,但这并不是说个人实际在工作地和生活地的居住面积也能达到这个水平。尤其是在城市的流动人口中,有人在老家有住房,可能住房面积还不低,但这些房子是空置的,他们在实际工作地,没有住房,只能租房。这就造成了我国居民在居住方面结构性不均衡的情况。

  因此,城市的居住数据更值得关注。根据上述年鉴,2020年我国城市家庭平均每户住房面积是92.17平方米。不过,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共有12个省份的户均居住面积超过了100平方米,其中,三个省份户均居住面积超过了110平方米;在榜尾端,共有6个省份的户均居住面积低于80平方米,分别是广东、上海、黑龙江、北京、辽宁、吉林。

  由于各个地区家庭结构的差异,户均人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数据更能直接反映各地居民的居住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52平方米。

  分省份来看,共有7个省份的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方米,分别是西藏、河南、湖南、湖北、云南、青海和江苏。其中,排名前六的省份均位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省份中,人均居住面积最高的是江苏,位居全国第七。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居后三位的分别是广东、上海和海南,全部位于南方地区。其中,广东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仅为29.59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30平方米的省份。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分析住房问题,除了看绝对值以外,还要更多看就业生活地点和住房供给之间是否匹配。在一些人口减少、收缩的城市,人口流失,人口流动比较容易,房子却不能跟着人走;在人口流入地,人口大规模集聚,但建房子需要过程,加上受制于土地指标等因素影响,大城市住房一直比较紧张,人房矛盾突出,推动房价上涨。

  根据七人普数据,广东流入的人口达到2962万,在全国各省份中遥遥领先,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23.7%。这些跨省流入的人口中,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不仅吸引了省外人口流入,也吸引了省内粤东西北地区大量人口流入。东莞、深圳的外来人口甚至远超户籍人口。然而,像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土地供应和住房供应一直较为紧张。

  记者梳理《中国统计年鉴2021》35个主要城市历年楼市销售数据发现,从2002年到2021年的19年间,深圳的住宅销售面积合计10652万平方米,在35个重点城市中仅位居第26,仅相当于同期重庆的15.6%,成都的26.8%,上海的27.4%,武汉的35%,郑州的38%。若以单套100平方米计算,相当于19年间仅新增了106.5万套住宅,与庞大的居住需求相比,缺口很大。

  小麦、大蒜能换房!

  却有一地突然结束活动,怎么回事?

  又有房企为了去库存出奇招了!这次是地产界的“河南一哥”建业地产,赶在当地农产品收获之际,推出了小麦、大蒜可抵首付的活动。

  “好麦房”“巨划蒜”

  其中一项活动已结束

  事情的开始是两份网络流传的“另类”海报,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的建业河畔洋房,可以“2元/斤,小麦换房”;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建业城,则可以“5元/斤,大蒜换房”。

  6月22日上午,记者分别致电两地售楼处,均证实了海报内容的真实性。

  民权县相关售楼处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活动是真实有效的,小麦的收购价也确为2元一斤。但只能抵首付款,最高可抵16万元。楼盘均价为5800元左右,户型建面约117-144㎡,以此计算16万元最多能占到首付款的八成左右。

  售楼处给出的2元/斤的单价,也确实是高于市价的。一位河南本地种小麦的农民对记者表示,今年的小麦收割季略早于往年,在5月底、6月初已经基本完成了。收成以及收购价格也比往年要好一些。

  但在6月22日晚间,记者再次咨询该售楼处得知,“小麦换房”活动已于22日中午结束,后续是否会再有类似活动尚不可知。此前该楼盘曾有销售人员回应媒体称,活动起止时间为6月20日—7月10日。

  至于有着“中国大蒜之乡”之称的杞县推出的“大蒜换房”活动,杞县一置业顾问同样对记者表示活动属实。“目前市面上大蒜的价格是每斤1.5元左右,我们按照5元收购。但需要交2万元定金,其他的首付可用大蒜抵,一套房子最多用2万斤蒜,也就是10万元。”

  该置业顾问表示,活动将于本月25日停止,也就是杞县收蒜季差不多结束的日子。

  有网上流传的海报显示,5月22日-6月6日期间,该楼盘获得来电咨询2859组、到访852组、成交30套,16天成交约86万斤大蒜。该置业顾问并未正面证实海报内容的真实性,只是表示活动确实成交了能有两位数的套数了。

  收上来的小麦、大蒜要拉往何处,如何处理?两地楼盘的工作人员表示尚不确定。“目前最多只有人定下房,还没到真正拉货这一步,具体的执行方案我们还不知道。“

  但有房地产业内人士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这不算难事。“我们平常去售楼处看房、卖房也经常有送米面粮油的活动,当地的开发商肯定会有农贸公司、商超等渠道的。与他们合作,有关公司可以直接和农民对接,再把相应的收购款转给房企就行了。”

  能真正带动购房吗?

  这两场特殊的促销活动,也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老家在民权县的闫蕊(化名)对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1斤小麦抵2元算,最高能抵到的首付16万元就需要8万斤小麦。现在小麦能达到的产量大概是亩产1000斤左右,以此计算就需要80亩耕地。

  “在我们村,一般一户家庭也就不到10亩耕地。一年收到8、9000斤小麦,也不可能全部抵了首付,还得卖钱维持生计。按拿出一半算,也就能折一两万元。能有80亩耕地的家庭,应该也不需要这么攒首付吧。”闫蕊认为。

  但也有人觉得,“挺好的,只是多了一个销售途径,又不是强制的。”

  “今年受疫情影响,蒜也卖不上太好的价钱。现在有这个活动,对于真正需要房子的农民来说,算下来确实挺划算的啊,所以也确实有客户愿意来转换的。”上述杞县置业顾问提到,去年杞县大蒜曾因为疫情和洪水影响,销量下降了五成,不少农民今年心里也有点“打鼓”。

  “从事件的本质上来说,就是‘挖掘农民的购房潜力,增大购房者的购买能力’。”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房企助力农户销售农产品,客观上是对购房首付方面的一种支持。

  “农户的产品销售的资金本身归属于农户,也不存在负债或高杠杆,同时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周期,使得农户可以以更好的价格、更快的速度回笼资金,势必也增加了购房方面的能力。”严跃进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是值得肯定的。

  县城卖房,难不难?

  “今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房屋销售同比跌了近50%,因此创新营销模式也是必要的。”正如严跃进所言,开发商打出这种营销奇招的背后,还是当地面临的巨大的销售以及去库存压力。

  “我老家现在结婚基本都要在县城有房子,或者不想在村里住了,有点钱都会去县城买房子,感觉不愁卖不出去。”在闫蕊看来,县城的房子是村里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却无力负担更大城市房价的折中选项。

  闫蕊提到,大部分在县城买房的农村人,也是出于对子女教育的考虑。

  郑州“高学历楼盘”烂尾,

  别让安家落户的愿望变成束缚自由的枷锁

  有什么办法能留住高学历人才呢?现在好像有了个新答案:靠烂尾楼。高学历人才们满怀希望安家置业,结果却又失望了,信心与信任的崩塌或许就在这“烂尾”的一瞬间。

  郑州高新区某住宅项目,附近4公里内有4所大学,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开发商在当地口碑不错,这个楼盘吸引了大量高学历人才购买,1057户业主中就有72名博士、320名硕士,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超八成,郑州对于在郑首次购房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在这个楼盘里有两成业主享受郑州人才补贴。可这样的项目2021年11月之后便处于停工烂尾状态。

  网友们纷纷调侃说,“这是用烂尾楼变相留住人才”、“安家落户的愿望如今成了束缚自由的枷锁”。

  很多城市都在经历“抢人大战”,特别是高学历人才。除了宽松的落户政策,还有提供创业资金的,直接给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的。好不容易“抢”来的人,没想到却是因为楼盘烂尾停工被“留住”。虽然业主们一直想尽办法维权,但停工的项目依然没有复工。试问,还有人真敢留下来吗?

  (综合来源:第一财经、中国新闻网、光明网)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 第345期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