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到心间,这里如何发酵出“新味道”? - 旅行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曾经,生产原料在红梅味精厂发酵,满足大众味蕾;如今,红梅文创园里发酵的是文化与艺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从舌尖到心间,这里如何发酵出“新味道”?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5-22 01:29

原标题:曾经,生产原料在红梅味精厂发酵,满足大众味蕾;如今,红梅文创园里发酵的是文化与艺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引题)

从舌尖到心间,这里如何发酵出“新味道”?(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阅读提示

辽宁沈阳著名的红梅味精厂2014年宣告破产后,逐渐被改造成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红梅文创园,美术馆、城市书房、小酒馆、文创市集等集聚于此,老旧厂房变“废”为宝。

 

初夏的阳光,温暖而明亮。三五孩童穿着雨靴、手握水枪在浅水中嬉戏,他们的身旁是一串串银色分子球雕塑,抽象于味精晶体形状,两侧是“修旧如旧”的红砖厂房。

这里曾是辽宁沈阳著名的红梅味精厂,如今被改造成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红梅文创园,美术馆、城市书房、小酒馆、文创市集等集聚于此。从舌尖到心间,这里如何发酵出“新味道”?

6万多平方米厂区,13处工业遗存

入口广场将园区从东侧向城市打开,黄铜色的“红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老厂门矗立在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阳很多工厂都聚集在铁西区,沿街随处可见高耸的烟囱。钟声一响,30余万名身穿蓝色工装的工人如潮水般涌出,挂在车把上的铝饭盒,随着车子的颠簸叮当作响。红梅味精厂就是当时众多的工厂之一。

“那时火车直接开进厂区,拉来原料,拉走味精。”红梅文创园原推广总监南津介绍说。如今,这里依稀可见旧铁轨与木构架的月台。

红梅味精曾是国内味精生产的龙头企业,1997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产业的腾笼换鸟,红梅味精逐渐衰退与没落,于2014年宣告破产。昔日辉煌如过眼云烟,只留下6万多平方米的厂区和13处工业遗存厂房。

如何利用这些老厂房?开发者想到了建设文化创意园。那时,沈阳市铁西区已经规划了十几个文创园。南津表示,无论是从工业遗产还是建筑形态的角度,这些老厂房对于文创行业都是可利用空间:形态各异,空间够大,容积率不高,地价或租金也较为低廉。此外,厂房在城区里是成片的,对于文创产业的布局、配套发展都很适合。

一路向西,走在颜色由棕向红不规则渐变的石砖上,废弃的发酵罐、老旧的砖墙、弯弯绕绕的工业管道……一股历史感扑面而来。进入厂房,说话会有回声,耳边仿佛随时都能响起机器运行的轰鸣声。

“工业遗存是工业文化发展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合理保护,能够将历史活化。”南津说。

面貌焕新,注入新产业

老旧厂房如何变“废”为宝?这不只是红梅味精厂要面临的挑战,也是千千万万中国老厂房共同的问题。

1号楼原料库始建于1939年,曾是原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的生产原料库,是一座以六连跨红瓦屋顶为特色的单层红砖建筑。由于破损严重,考虑成本、工期等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原砖编号”“落架还建”的保护手法,最终改造为Livehouse(具备专业演出场地和高质量音响效果的室内场馆)。

南津告诉记者,除了老建筑,这里还有一些饱经风霜的老设备。比如,生产味精的关键设备发酵罐,并没有被当做废品扔掉,而是作为工业符号保留下来,进行艺术再创造。

面貌焕新只是第一步,如何注入新产业,是老旧厂房改造的关键所在。

去年12月3日,红梅文创园城市书房对外开放。书房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朴实的红砖墙面,高挑的半圆穹顶,无不保留着厚重的工业记忆。“这里的阅读氛围特别好,书籍的种类也很丰富。”沈阳市民方杰手捧着书本,跟记者聊起了感受。

据介绍,红梅文创园城市书房融合文化交流空间、咖啡厅、文创产品商店于一体,同时具备艺术普及功能,不定期举办艺术沙龙、艺术展览等活动。

今年,红梅文创园推出一套“工业记忆”明信片及书签,以工业风格为基调,融入艺术、文化内涵,展示出新一代工业衍生品的味道。“铁西城区的工厂早已搬迁,明信片上印满了铁西的老厂房,也唤起了我儿时的回忆。”67岁的“老铁西”、沈阳化工厂退休职工张景振说。

利用本土文化激活社群,计划驻留国内外大师

再向西行,16号楼发酵艺术中心始建于1945年,是原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的发酵过滤车间。2019年,这里被改造成艺术展览空间,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

“看展成了我享受生活的日常,也是我修身养性的方式。”现场,一位小红书“网红”博主陈静宜对记者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远方的风景看不到,在最熟悉的环境中能有一两刻闲暇驻足停靠,也是浪漫且有意义的。

“一个成功的文创园,不是形式革新和内容的简单注入,要通过内在的文化交融进行产业孵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现在的红梅正在致力于通过国内外大师驻留计划、盛京红梅系列文创产品研发等方式打造文创产业高地。”南津说。

“我们有着近5000人的社群粉丝,每天都有人活跃地交流。”南津接着说。利用区域联动优势,把国内优质的创意、科技、时尚、艺术资源引入东北,通过艺术展览、音乐演出、书店、博物馆等内容激活社群文化,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城市进化提供新的活力来源。

看艺术展、听现场演唱会、喝美酒、吃美食……陈静宜认为,如今的红梅文创园变成了集文化艺术展览、创业创新、新生活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园区。

有人说,东北不缺文化,需要的只是复兴;建筑从不曾老去,要做的只是再生。昔日的老厂区如今已华丽转身,续写着沈阳“味道”新故事。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