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 贾春成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劳动者之歌 | 贾春成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5-16 07:12

  【劳动者之歌】

  原标题:贾春成在熔铸一线坚守26年,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引题)

  一名铸造工的骄傲与荣耀(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实习生 李晓敏

  每天早上6时30分,不论刮风下雨,一位身材瘦小的师傅总会准时出现在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的熔铸第一线,在7条生产线上不断奔波。他手中拿着一本巴掌大的本子,一边观察生产现场的情况,一边在本子上快速地记录着。此时,距离交班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

  他就是东轻铸造工、特级技师贾春成。

  寒来暑往,熔铸机台旁从没有“容易”二字。夏天出汗,平均温度42摄氏度的厂房,让人的汗水多到浸透的衣服晾干后能够“站立”在地上;冬日想象中很热乎,但实际上却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厂房内外温差60多摄氏度,一冷一热更让人难以适从。就是在这样一个岗位上,贾春成一干就是26年。

  入厂到定岗:只用了两个月

  197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的贾春成,是家中的第三代东轻人。爷爷是东轻前身101厂职工,爸爸是东轻模锻工。

  1996年8月26日,19岁的贾春成毕业后参加工作。按照当年的规定,所有技校毕业生都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学徒工作,才能定岗。但仅仅2个月后,贾春成靠着勤奋和努力,提前结束了学徒生涯,开始定岗了。

  1998年生产某产品的锻环时,21岁的贾春成跟着师傅、厂里第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彦泽,第一次接触到国家级项目的研发。在6个人的研究团队中,贾春成的年龄最小。

  4天半的时间里,6个人分为2班,一直不停地试验。当时铸造的是国内同行业中直径最大的720毫米的圆棒,第一炉、第二炉、第三炉……试验始终不成功。在多次失败后,贾春成在机台上观察着熔体,提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想法。起初,老师傅们并不同意。贾春成说服师傅们试一试,没想到试过之后,效果明显。老师傅们纷纷夸奖贾春成:“小伙子行啊,比我们这代熔铸工强!”

  正是这次试铸成功,确保了重点项目如期进行。这次经历也让年轻的贾春成开始摸索熔铸路上的新方向。

  失败到成功:试验了几百次

  在贾春成的简历上,一些重大工程闪耀其中,他全程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材料的研发、试制、生产,打破材料国外垄断。

  贾春成所钻研的专业很难找到现成可供参考的资料,掌握相关技术的外国专家更不会分享。怎么办?只能靠自己。

  2011年,贾春成参与了一项国家重点项目。当时,我国还缺乏该项目所需合金的自主独立生产能力,核心技术都在外国人手里。超大合金产品的长度偶尔达到1.8米,距离稳定生产3.5米长的合金产品还有很大差距。

  经过几百次的摸索改进,贾春成以及团队铸造出来了3.5米长的铸块,进行细微调整后,就可以达到4米多长了。这项研发的成功,代表着国内高精尖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有了大突破。

  贾春成回忆说:“别人能铸出来的,我们也一定能行!”

  个人到队伍:夯实了人才库

  2016年,熔铸厂建立了以贾春成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刚刚成立,贾春成就提出申请,要去新开发的熔铸“北线”工区。

  当时,在“南线”工区的贾春成已小有名气。他根据工作经验总结了《7系铝合金铸造优质操作法》《铸造工艺标准化操作规范》等多项行业规范及标准。

  贾春成很清楚,在熟悉的老生产线上,由于炉子的吨位受限,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对于大型板材的需求了。“到新工区,我的经验可能会失效,名气可能会受损,但是这不重要。”贾春成坦言,在国家需要面前,个人的名利不重要。“我想把掌握的技术移植到新线上,让产能满足需求,才是我的责任。”

  为了践行使命,贾春成毫无保留地把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贾春成说:“打破技术垄断,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靠一代人,必须有一支稳定、强大的队伍。服务国家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