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逐梦星河的航天青年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黄震怀揣着对事业的热爱,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勇攀技术新高峰

【奋斗者正青春】逐梦星河的航天青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5-13 08:18

  【奋斗者正青春】

  原标题:黄震怀揣着对事业的热爱,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勇攀技术新高峰(引题)

  逐梦星河的航天青年(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在今年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有一位逐梦星河的航天青年。

  他就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副总设计师黄震,今年39岁,是我国载人航天领域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之一。他正带领团队为我国载人登月工程进行深化方案论证,并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黄震的“航天梦”始于大学时代观看的一场电视直播。“我上大学三年级时,正值神舟五号发射,也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黄震说,那时,他就把航天事业当成最好的选择。

  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黄震如愿来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攻读硕士和博士。2010年博士毕业入职,正式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团队中的一员。“一来就参加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的任务,让我有机会向前辈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013年,他所在的团队迎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和载人登月论证工作。中国载人登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作为总体技术负责人,黄震带领一支6人的小团队迎难而上,开启了载人登月的新征程。“年轻,是我们这个航天团队的特点,愿意冒险,经常有一些无限的创意,也经常把这些想法和创意变成现实。”当时,他只有30岁。

  黄震带领团队集智创新、日夜攻关,仅用3年时间,就成功发射全新构型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返回性能比神舟飞船提升55%,使新飞船具备了载人第二宇宙速度的返回能力。

  2016年6月26日,绕地球飞行13圈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并以其特有的轨迹给地球打了个“蝴蝶结”。这次试验,他们完美获取了4%的高精度气动数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后,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研制中,黄震担任项目办主任、总师助理,组织实施高速再入飞行试验,成功用8000公里轨道高度模拟验证了新飞船从月球返回地球的环境,这是自美国阿波罗任务后,载人飞船飞得最高的一次。2020年5月5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发射,落点精度达到10.8环,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经过一次又一次任务的成功完成,黄震已经成长为挑大梁的技术骨干。“载人航天就是要保证所有工作万无一失,所以每件事情的所有的问题,都要进行完美考虑,工作量非常大。”黄震说,当自己的工作成果可以完美应用到天上,就会感到无比喜悦。

  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的突破,我国已具备开展载人登月的条件。面向新的任务,黄震和团队开始了对全新载人飞行器的研制和攻关。

  在载人月面着陆器研制中,他担任型号副总设计师,主持技术工作。载人月面着陆器是全新类型的载人飞行器,对重量极为苛刻。黄震组织团队大胆革新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采用大量新材料、新工艺,突破了轻量化、定点落月、月面环境生存、月尘防护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极致减重,干重比仅为阿波罗着陆器的65%,着陆月球的精度提高了10倍以上,月面环境下停留的时间提高了4倍。

  “这一路下来,我始终在奔跑、在追赶、在超越。这是一个让人很振奋的事业。这里有对宇宙永恒的探索,有对祖国赤诚的热爱,有对人生崇高的诠释。”黄震说,未来希望能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建立一个人类可以自由往返的通途,“像我们平时坐飞机一样,可以出差去月球。甚至可以走出地月系,走到火星,走到太阳系以外。”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