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守护农业“芯片” - 民生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精心守护农业“芯片”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4-23 02:11

  原标题:精心守护农业“芯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金梦 摄影报道

4月20日下午,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管理人员黄雪琦正在2号库种子库里查看种子的保存情况。

  4月19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2号库干燥室的玉米种子。

  4月19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2号库正在做发芽实验的玉米种子。

  4月19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离体苗储存室内的马铃薯资源。

  4月19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

  4月19日,实验人员正在对离体苗做取样、继代工作。

  4月19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实验人员正在做离体苗培养基优化实验。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何保护好种质资源,培育出好种子?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一探究竟。

4月19日下午,北京,在零下18摄氏度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中,机械臂正在做整箱种子入库测试。冷库内,密密麻麻的蓝色种子箱布满货架,架子高10米,长37米,这里即将成为种子的王国。

1978年,我国建设了第一座低温种质库,后改建为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1986年建成2号库,设计容量40万份,安全运行3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但保存容量已不足,现代化水平较低。

穿上厚厚的军大衣,记者走进了2号库。冷库里满满当当,有的房间只能侧身通过。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入库管理人员黄雪琦指着冷库里的一间屋子说:“之前‘水稻癌症’黑条矮缩病危害严重,万建民院士团队就是从这里2.3万份水稻资源中筛选出7份抗病种质,创制出抗病新品系,从根本上解决了难题。”27岁的黄雪琦来这里工作已经5年,听过几十年来发生的各种故事——一代又一代种质资源学者艰辛探索,在源头守护着国家粮食的安全。

“这是个老库,连军大衣都有年头了。”走出冷库,黄雪琦感慨。随着新库的建成,这些军大衣也即将“退休”。

2021年9月,新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库容量为150万份,保存方式从先前的低温保存,拓展到超低温保存、试管苗保存和DNA保存,实现了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的全覆盖。同时,新库还配备了立体库自动存取系统,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成为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最先进的国家级种质库。

“作物种质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和丢失后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对提高我国种质资源保存的数量和质量,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信息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辛霞研究员说。

链接:

种质是指遗传物质的载体,能够完整、稳定地遗传到下一代。种质拥有不同的形式,可能是一个“芽”、一段“枝条”、生长芽甚至是DNA。不是所有农作物都是通过种子繁衍生命的,但种子仍然是种质保存最主要的载体。全球保存的植物种质资源有约740万份,其中90%都是以种子形式保存在低温种质库。种质库就是保存所有遗传载体的地方。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