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老区新貌】红土地续写新时代“林改”故事 - 时政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福建三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森林覆盖率超全国平均水平三倍——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老区新貌】红土地续写新时代“林改”故事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4-16 04:59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老区新貌】

原标题:福建三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森林覆盖率超全国平均水平三倍——(引题)

红土地续写新时代“林改”故事(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革命老区在新时代凝聚改革力量、坚定发展信心,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振兴发展路径,取得了喜人成绩,老区人民呈现出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

工人日报记者分赴12个革命老区,开展行进式采访报道。即日起,工人日报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专栏,充分展示革命老区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敬请垂注。

春日的福建三明,千山叠翠,满目青绿。山林如一幅幅绿幔竞相舒展,将山的美景与财富馈赠给世世代代的守护者。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福建三明是“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不负青山”的林改策源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启林业改革后,三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森林覆盖率超全国平均水平3倍,村民约1/3的收入来自林业,成为全国林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红土地上的林改故事,在当地一辈辈护林人的巡山路上口口相传。

“青山是开门的银行”

4月11日,清流县九龙溪国有林场林畲管护站前树起了高温橙色预警的标识,护林员朱建红换上了橙色的工作服骑着摩托进山,车上的小喇叭反复播放着森林防火的录音,在青山中回荡。

作为守护山林的第一道屏障,朱建红和护林员们每天要在山里巡逻7个小时,风雨无阻。“我们护的不仅是老区的林子,也是山林里的‘宝藏’。”

“这条战壕,是当年红军留下的”“这个是野生姜,它的叶子好闻又提神”“这株是村里人种的铁皮石斛,出手就能卖个好价钱”……行走在林间,朱建红时不时介绍着山里的“宝贝”。在一片林地前,他停下了脚步,笑着说:“这里的好空气也能卖钱。”

不久前,三明最大的VCS林业碳汇项目在清流落地,单次交易碳减排量为11.2万吨,交易价格为每吨19元,创造了福建碳减排量交易的最高价格。而这批交易的碳汇产品就来自朱建红所在的九龙溪国有林场的天然碳汇林。

“林业碳汇交易本质上就是在交易碳排放权。”清流县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有林场里的林木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形成了碳排放指标,而朱建红和林场护林员守护的8.78万亩碳汇林,30年计入期预计可产生的碳减排量高达243万吨。

“林改之后,我们再进山是为了保护林子。”朱建红感叹,“如今,绿水青山就是红土地上开了门的生态银行。”

自去年5月三明市发出全国首张碳票,福建省林业碳汇已累计成交321万吨,成交额4665.2万元,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碳汇”已在一代代的护林员手中,由沉寂在苏区深山里的微澜翻涌成让“山林得绿,林农得利”的绿浪。

“我们守护着老百姓的山”

“我还在山里呢。”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的护林员王桂先挂掉了因信号微弱而听不清的电话。

今年59岁的王桂先在大汾管护站工作,林场上世纪90年代建起的3层楼平房是他和家人的居所。24年来,王桂先一家是这座大山里唯一一户人家。

巡山路上,王桂先指着路边的一片杉树林说:“这是二代林,是我们这批护林员刚进林场时种下的,明年我退休的时候就能伐了。西北侧的那片树苗是我们和村里的林农去年合作造的。照这样的长势,说不定能比我们这辈人造的林长得更好。”

林改前,王桂先巡护的林场自己的林子,面积不到5000亩;林改后,林场创新“以场带村、合作发展”的机制,出资经营管理由村集体、家庭林场、林农等提供的林地,收益按约定比例分成,形成了合作造林、现有林合作经营、森林资源托管、整村推进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了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专业化联营,当地超过3万名林农成了联营的股东。伴随着林场经营面积的不断扩大,王桂先今年要巡护的山林面积超过了1.5万亩,他感叹:“现在,我们守护着老百姓的山。”

高桥镇新坡村的林农张祖暖,便是当地加入合作营林的3万名股东之一。为了深化林业改革,三明将林地的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赋予林地实际经营人权属证明、经营权登记、经营权抵押等权益。张祖暖凭着一本证,就能和国有林场进行交易,让原本“沉睡”在山林里的“宝贝”有了变现的途径。

王桂先说,巡山的面积大了,工作量翻了两番,但靠着林场新搭建的智慧林业平台,大山里牵进了网络,装上了探头,“现在动动手指也能巡山”。不仅如此,去年三明在全国率先建立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薪酬制度,王桂先多巡山还能领到奖金,“一年多赚了8000元”。

“青山也能变金山”

日前,将乐国有林场护林员唐建平穿着一身迷彩服,在林场的杉木自然教育科普基地里,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杉木的一生”。

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国有林场,地处闽江上游金溪流域两岸,经过几代护林人的努力,已经成为福建重要的森林资源培育、木材战略储备、林业科研推广和森林康养基地。

唐建平是“林二代”。他的父亲曾说:“头戴帽、腰绑带、脚穿鞋,才是好林员。”1990年,17岁的他接过了父亲种下的杉树和马尾松,为了父亲说过的这句话,唐建平的家里留下了100多双穿烂的胶鞋。这些胶鞋也见证了30多年间,他在5000多亩山林里走过的路。

“遇到石头,就刨开石头种树;没有土堆,就从山下挑来种树。”在唐建平和护林员的记忆里,没有什么比开山造林更要紧的事。在他们的努力下,金溪两岸一片片荒山穿上了绿衣,森林总蓄积量达到了116万立方米。

也正是因为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2016年林场获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从清澈宽广的范厝湖到不同林分的森林漫道,从品种繁多的梅花谷到“农旅结合”的采摘园,林场成了漫步体验、感知森林、辨识虫鸟的“深呼吸”主题公园,唐建平和护林员们偶尔在这里“客串”兼职讲解员。

借着发展生态旅游的“商机”,林场内高唐镇常口村的村民们也过上了“不砍树也致富”的新生活。金溪江因为水质好、水势平缓,成为皮划艇训练中心;老村部改造成了“两山学堂”,向游客讲述常口村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故事……

这些年,常口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比1997年增长10多倍;村集体收入超过139万元,比1997年增长了40多倍。

巡山后,唐建平到常口村村民邱彩立开的擂茶馆里喝茶,邱彩立感叹:“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对面石头山上的那片林子,更没有如今的常口村。”唐建平笑着回应:“林改之后,青山也能变金山。”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