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
部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报初评结果公示公告

康劲

2020-05-27 09:40:04

康劲同志事迹材料

择一事终一生的“工人记者”

  康劲,男,1971年生,工人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职称。从事新闻工作25年,有50多篇新闻作品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新闻奖,2017年采写的通讯《“见字如面”23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参与策划采写的系列报道《五位一线工人代表直言“劳动之惑”》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近10年有9次获工人日报社优秀驻站记者表彰,近5年有21篇稿件获工人日报好新闻奖,4次受到中宣部、中国记协表彰(参加新春走基层采访)。

  康劲工作简历

  康劲,男,1971年8月出生。

  1995年5月至1997年10月,在甘肃工人报,任记者;

  1997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甘肃工人报,任编辑,副刊部主任、编委;

  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在工人日报社,任记者;

  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工人日报社,任记者,甘肃记者站副站长;

  2012年8月至今,在工人日报社,任主任记者,甘肃记者站站长。

  一、全心全意为工人,痴心无悔写工人

  “工人记者”是他的鲜明特征;择一事终一生是唯一的履历。

  1995年至2005年在地方工人报工作期间,他就将为工人、写工人的职业使命融入到新闻理想中。体验式采访报道了50余个苦、脏、险、累工作岗位,追访式报道青藏铁路40年间“三落三起”的勘察故事,呼唤在商品经济大潮下更要尊重劳动、理解工人。探索下岗职工再就业报道的新形式,春节除夕前,走访老工业家属区一户户敲开家门,采写困难职工的柴米油盐和居家冷暖;关注报道百余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事件;发起了对身患绝症的劳动模范和困难职工的社会救助。

  入职工人日报以来,脚步更远、视野更宽、思考更深,努力做“担道义的记者”“写精致的新闻”,讲述中华复兴路上一个个真实、立体、丰满的工人故事。

  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华泰龙矿区,采访一线工人如何创建“中国最高的企业党支部”;在海拔3100多米的“世界高铁海拔最高站”军马场站,记录两位值班工人的日常;走进唐古拉山、察尔汗盐湖、祁连山脉、毛乌素沙漠,采写青藏铁路、兰新高铁、西部大庆等重点项目工地的建设者。拜全国劳模、“全国十大杰出工人”芦巨才等优秀产业工人为师,跟班劳动,写下《车工学徒:为“中国制造”自豪》、《担负起“国之重器”的责任》等报道。在病床前,含泪采访首席工人技师田彬峰,写下《一位“金牌工人”的特殊“遗嘱”》;在莫高窟,跟着85岁的石窟壁画修复专家、2018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李云鹤攀爬脚手架,写下了《 “面壁”敦煌62年》等报道;在茫茫戈壁中,追记身患绝症后仍连续工作25个月、化疗24次、完成2次切除手术的“铁人式好干部”,写下《陈建军:一生为了寻找富饶的矿藏》等多篇感人报道,歌颂工人阶级“坚如钢铁”的忠诚与信念。

  多次参加突发事件采访。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孤身走进甘肃陇南的碧口镇、李子坝等重灾区发回现场报道。青海玉树地震期间,和抢险救援的工人一起在废墟中搜寻、挖掘遇难者遗体。新冠疫情期间,不仅报道一线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还努力采写“工字号”独家新闻,讲述千里驰援武汉的农民工、春节离汉返乡主动隔离的打工夫妻、隔离病区做后勤保洁的物业阿姨、抗疫一线的“劳模父子兵”的故事。

  浸润着工人的汗水、泪水,报道有独特的“工人味”。持续关注环卫工的早饭问题,2010年凌晨跟班体验采访环卫工“开水泡馍”的艰辛、2015年跟踪采访“免费早餐一声叹息”的无奈、2020年在环卫工爱心早餐普惠后写下《一碗面,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跨越10年的报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始终如一的人文关怀,为时代进步、人民幸福留下一份温暖的“微档案”。

  二、立足大国梦、大时代,体现大情怀、大担当

  近年来,伴随“中国制造”的崛起,推出多篇精品报道,书写大国工匠的大国情怀。曾连续6年,跟踪采访贵金属高级技师潘从明滴水掘金、匠心淬炼的工业传奇,鼓舞这位平凡的一线工人登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领奖台。多次走进“掩体车间”,采访推动中国火炸药技术进入世界前列、32年隐姓埋名的工人技师,写作《赵洪刚和他的“火药人生”》;记录载人航天着陆系统电子控制装置组件实现“中国造”背后普通工人身上那种“没有中国工人干不了”的豪气,写下《张自飞:工人专家的航天人生》;采访“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助力中国乙烯技术不断突破中闪现的智慧之光,写作《孙青先:冲向“金字塔尖”的领跑者》。

  心系劳动者的权益和待遇。持续5年关注2400万企业退休职工的收入偏低状况,采写《政协委员李永海:“我要为企业退休职工说句公道话”》和《养老金“八连涨”仍难解社保之困》等系列报道;连续3年呼吁打破一线职工“职业天花板”,采写了《甘肃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让高级技师成长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甘肃产生首位“工人教授”》等多篇报道,并撰写社评《期待更多一线技能人才成为“工人教授”》,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鲜活样本。

  持续10多年围绕农民工居住、社保、留守子女等问题,采写《10万流动人口子女将享“市民待遇”》、《免费公寓为农民工住房难“破题”?》《“退保”系无奈——三位农民工代表细数社保不公》等百余篇调查性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出现了31位农民工,他敏锐地挖掘农民工政治地位提升背后的时代“必然”,采写了《“我们来了,代表2.6亿农民工”》和《“我们的梦,就是踏踏实实的城市梦”》等系列报道,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舆论支持。

  长期关注农村代课教师“清退”现象,采写了7000字的新闻特稿《代课教师的忧伤:说声“清退”好沉重》,推动相关问题妥善解决。

  三、秉承“内容为王”,探索“融合转型”

  他锤炼“四力”,坚信“内容为王”,坚守“现场思维”,让有温度的文字在笔下自然“流淌”。

  挖掘写作了多篇一线工人的爱情故事。《玉门关外看到“爱情的样子”》、《在戈壁,遇见最美的爱情》、《“工作服就是你们的情侣装”》等新闻特写,短小隽永,直抵心灵。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见字如面”23年》是这一系列的代表作。

  在突发事件现场观大势、察微毫、辨是非,写作《面对天灾更要直面贫困:岷县,站起来!》、《兰州因苯污染致全城饮水危机追踪:问责后隐患仍在》、《“四级河长”为何没堵住“三无工厂”》等新闻调查。徒步走进舟曲特大泥石流的灾难源头,思考人与自然、灾难与拯救的主题,写下5000余字的新闻特稿《敬畏自然,善待自然》。

  关注脱贫攻坚,坚持新春走基层采访,常年行走在甘肃的田间地头,挖掘新闻现场背后的时代价值。采写的《庄浪河边的“油饼子工程”》、《“劳动者幸福的样子,真美”——探访冬日里的兰州户外职工爱心服务站》、《他们从未孤单过——聆听兰州6位城市困难职工的奋斗故事》和《驻村的“劳模书记”:“绝不能让疫情压垮了脱贫攻坚成果”》、《在八步沙林场,跟着“六老汉”的传人植树》等报道。

  努力探索“融合转型”,实现优质新闻作品的全媒体传播。近年来,在实现微博、微信、客户端、“学习强国号”等多平台推送的基础上,尝试移动阅读智能推荐个性化等新技术,在报道支援湖北医疗队长的《医者永怀仁心,武汉为证!》、关爱精神病患者的《厚厚记账本,22载工友情》等新闻中,探索用定向推送等方式增强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和精准性。

  他不断拓展新闻写作的“边域”。出版新闻评论集《时事守望》,选入2005年前的新闻评论300余篇。在北京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赛事期间,开设体育专栏;为工人日报“走在路上”“我在我思”等新闻专栏写作大量的新闻随笔,透视新闻事件、探讨人生感悟,写了多篇有感染力、凝聚力、引领力和工人们爱看的“星稿”作品。

1 2 3 4 共4页

编辑:贾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