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法眼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卷土重来 警方:凡此类项目均为诈骗

2019-03-28 17:00:1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3月28日电 (杨颜慈)记者从江苏省公安厅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重新“抬头”,并借助现代科技、金融手段加速向网络发展,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江苏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政委吴祖平称,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打着“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等幌子,编造“国际梅花协会”“五洲联合国政府”“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交纳少量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为诱饵,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被骗,尽管个体被骗数额不大,但受骗人数动辄数千上万甚至几十万。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目前犯罪分子主要以“精准扶贫”“军民融合”“养老帮扶”“慈善富民”“光伏发电”“亚投行”“北斗共享联盟”“中国梦想起航基金会”等名义实施诈骗。

  江苏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副总队长闵建荣具体解释称,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由来已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犯罪分子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交纳一定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为名,开始实施此类诈骗活动。

  “这类犯罪早期多采取口口相传、单线联系的方式实施诈骗,被诈骗的人数不多、案值不大,危害有限。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便捷高效的现代通信、金融工具,此类诈骗活动加速向网络发展,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且手段翻新快、花样多,诱惑性强、欺骗性大,让很多群众上当受骗。”闵建荣说。

  江苏警方总结出本类型犯罪的几个特点:一是打着国家政策旗号。犯罪分子打着“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等时代主题的幌子,编造“精准扶贫”“军民融合”等虚假项目进行诈骗,具有较强的诱惑性;二是伪造政府公文证书。犯罪分子编造虚假的组织机构,伪造政府相关公文、证书和证件,制作虚假的委任书等文件,发布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虚假项目;三是虚假项目门槛低。犯罪分子发布的民族资产解冻项目,承诺一般只需缴纳几十元、多则一百多元,就可以获得数百万的巨额回报,诱骗广大群众;四是侵害群体特定特殊。受害人年龄普遍偏大,其中一些人员收入不高,容易上当被骗。

  最后,警方重申:在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相关组织,凡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的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项目,全是诈骗行为。同时,按照法律规定,转发、鼓动、宣传民族资产解冻类相关信息,或组建相关微信群、招募会员、收取费用、进京聚集的,均涉嫌违法犯罪。因此,广大群众要牢记“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不转发”,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完)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幸福之家”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家庭建设服务平台

    • 优势栏目

      中国海油发布2018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 优势栏目

      北京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平安文明祭扫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