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退役大校徐文涛与全军第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的故事(图)-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民

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退役大校徐文涛与全军第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的故事(图)

2018-08-06 09:52:39 光明日报

  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

  “同学们,抗日战争时期,多少军人战死沙场?”

  回答出准确数字的学生寥寥可数。

  “没有英烈的民族是苍白的民族,忘记英烈的民族是无望的民族。”如此情景“警醒”了徐文涛,“大部分观众都是带着问号来的,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问号变成感叹号。”

  每一次解说,徐文涛都要穿上那件挂满军功章的军装,他说:“这不是显摆。我佩戴的是奖章,崇尚的是荣誉,显现的是价值,倡导的是风气。”

  采访中,记者现场感受了徐文涛充满激情的解说:缅怀时,他表情凝重;动情处,他眼含泪水;讲到挫折,他声音低沉;讲到胜利,他声音高亢。无论是面对几百人的团队,还是零星观众,哪怕只有一个人,“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

  2011年,一个衣着俭朴的工人走进史馆。徐文涛一打听,此人名叫林卓,专程从哈尔滨赶来,想从这里了解当年伯父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徐文涛以饱满的热情,滔滔不绝地讲了3个小时。

  为了完善解说词,他废寝忘食。一次,在机关资料室翻阅资料竟忘了下班时间,被图书管理员锁在了屋里。十多年来,他共研读了1亿多字的中国近代史及党史军史资料,做了大量笔记。

  一位老红军的儿子参观后说:“史馆不仅为后勤战线的先辈吹响了‘集结号’,也为他们的后人找到了‘红色家谱’。”

  为了让观众勿忘国耻,徐文涛不断拓展史馆内涵,除了展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东北地区后勤工作发展壮大的历程,还集纳了从1840年以来东北大地饱受欺凌、东北人民奋起抗争的珍贵史料,并专门设立了国耻馆。一幅《中国疆域变迁图》,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过去被欺辱宰割的历史,让每位参观者都为之动容。记者在观馆留言簿上看到最多的四个字是“居安思危”。

  “我离不开后勤史馆,这是我的阵地”

  后勤史馆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沈阳市列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经常有人劝徐文涛:“功成名就,该急流勇退了。”

  2011年,徐文涛已达到最高服役年限,即便留在岗位上继续工作,也不能调资、不能晋级。

  老伴也劝他:“在家帮我带带孩子吧。”可是他说:“我离不开后勤史馆,这是我的阵地。”退休7年来,他每天按时上班,义务接待每一批观众。

  随着后勤史馆的馆藏越来越多,前来查阅资料、寻找线索的各方人士也越来越多。徐文涛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后勤史馆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徐文涛自己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因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前列腺增生,徐文涛经常忙起来忘了打针吃药,体重又下降了30多斤。为了不改变各单位既定参观计划,他曾多次带着尿袋给观众讲解。2012年7月1日,女儿作剖宫产手术,他将女儿送进手术室后,就打出租车赶到史馆,为百名大学生讲解。

  2015年,部队体制改革,原沈阳军区联勤部撤销,后勤史馆没了编制,也没了经费保障,只有徐文涛还在每天坚守。

  今年,徐文涛与沈阳市和平区委组织部共建红色基因讲习所,与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共建红色精神教育基地,后勤史馆又有了大用场,仅6月以来,就宣讲40多场,接待了5000多名党员。

  (本报记者 刘勇)

1 2 共2页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我与军队的不解之缘-中工网

  • 专题

    本网策划:“我”和军队的不解之缘

  • 专题

    2018年征兵工作进入倒计时-中工网

  • 专题

    也门首都再遭沙特空袭 房屋倒塌现场一片狼藉

  • 专题

    立陶宛:北约士兵波罗的海举行两栖登陆演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