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书评书讯

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七副碗筷》创作谈

吴玉辉
2020-08-28 14:14:42  来源:学习时报

   报告文学《七副碗筷》讲述的是发生在福建东南沿海一段真实的抗战故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

     

  写这部报告文学,缘于儿时的一段记忆。小时候,我家斜对面有一处“破厝筒”废墟,那里满是瓦砾,还有烧焦的木头和点缀其间的野花。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村里老人们讲起当年日本飞机轰炸我们村的情景,当时我们村家家户户正准备过普渡节,忽然飞来了几架日本飞机,飞机在村子上空绕了个圈子,然后俯冲扔炸弹,炸毁了许多房屋。新街有一家七口人都被炸死了,那真是一场“血光之灾”啊!

  我家就在新街。我想,那“破厝筒”是不是这一家七口人被炸死的地方?这家还有后人吗?日本鬼子的飞机干嘛从大老远跑来轰炸这偏僻的海岛?还有,每逢家祭,奶奶、母亲总是多摆上七副碗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特别想解开这些谜团。

  而促使我投入这部作品创作的,是缘于后来我对家乡抗战这段历史的了解。由于工作和创作的缘故,我接触了大量关于东山岛乃至闽南的抗战史料,这让我走进那段苦难而壮烈的岁月。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福建并不是抗战的主战场,除了福州保卫战、厦门保卫战,没有太多的战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福建最南端的东山岛,发生过三次惨烈的战斗。当时的福建《大成晚报》报道:“自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十月止,全省各县遭日寇蹂躏最惨烈为闽南之东山。”据统计,1938年至1944年间,日寇出动飞机127批次356架次,在这座200平方公里的海岛上,投下1361枚炸弹,平均每平方公里投下6.8颗炸弹。

  东山岛面向台湾海峡,位于厦门、金门和南澳、汕头之间,也是东海与南海的接合部。当时,日寇占领了厦门、金门、南澳、潮汕,如果再占领东山岛,就能对我国东南沿海形成一条完整的封锁链,同时控制住台湾海峡。东山,这座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岛,注定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和全国一样,在闽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各界民众的同仇敌忾,中国守军的浴血奋战,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抗日洪流,不仅取得保卫东山战斗的胜利,还取得闽南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在与日寇殊死战斗中,东山军民“人人以忠烈自勉”,只有战死,没有投降。日寇三次攻打东山,都被英勇的东山军民打下海去;面对凶残的日本鬼子,东山百姓宁愿死,也不给侵略者带路;在东山海域,还发生了盟军飞机与日本军舰的海空激战,东山渔民冒着危险,在风浪中拯救了命悬一线的盟军飞行员,并机智地把飞行员送出海岛;历经战争苦难的东山百姓,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捐献了一架“东山号”飞机支持抗日。东山抗战是闽南抗战、福建抗战、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一个缩影。

  在民族危亡面前,东山人民与全体中华儿女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先辈用鲜血染红的山河,更值得今天的人们和后世子孙珍惜。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东山籍作家,有责任把东山乃至闽南这段抗战历史写下来。

  我一直在寻找下笔的切入点。感谢我的母亲,正是她讲述的抗战期间发生在我家老屋的一段慑人心魄的真实故事,为我创作这部报告文学提供了切入点,并且有了《七副碗筷》这个书名。

  于是,我以寻找被日本飞机炸死的一家七口人为引子,抽丝剥茧,渐次展开了东山岛乃至闽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壮烈画卷。在这部报告文学中,我的母亲,我家祖屋,家祭时的七副碗筷,成了故事的组成部分,而“我”的采访追踪,成了连接故事情节的重要媒介。我试图通过这种“请跟我来”的带入式叙事方式,拉近读者和作者、作品的距离,同时避免故事情节的碎片化。

  在创作过程中,我设置了几个悬念。贯穿全书的寻找被日本飞机炸死的一家七口人下落的曲折过程,本身就是悬念。从“破厝筒”废墟,到古城下街的“七尸八命”,再到我家祖屋,我把揭开那场“血光之灾”的谜底放到书的最后。还有,寻找被盟军炸沉的日本军舰火炮的一波三折过程、黄山战斗中“死而复生”的“活烈士”许佛水的传奇经历,也充满悬念。这些悬念的铺陈,既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也激发着读者的探索欲望,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在书中,我力求揭示东山、闽南军民英勇抗战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我以中央红军东路军进漳、芗潮剧社、闽南红三团、乌山革命根据地为背景,讲述了党的抗日救亡宣传发动的巨大影响力、号召力。其中“一为祖,二为某(妻),三为田园,四为国土”的口号把保家与卫国紧紧联系在一起,震撼人心。书中还通过东山人民英勇抗击倭寇和葡萄牙、荷兰海盗的历史,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以及海岛民众对关公忠勇仁义的景仰,展现了融入东山百姓乃至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浩然正气和家国情怀。

  出于巧合,东山岛的许多人文景观正好是抗战故事的发生地。我试图通过对这些人文景观的描写,烘托折射出东山人民的刚强气脉与动人心魄的神韵,见证这座海岛曾经的苦难与悲壮、血性与荣光。

  书中还讲述了古城顶街姑娘阿珍与岵嵝山盟军观察站观测员艾德森的一段奇异的恋情,这段恋情是美好的也是融入抗战主题的。我希望通过这段描写,给沉重的故事添上一抹温馨的暖色。

  在书写战争残酷惨烈的同时,我也注意描写人性的善良与悲悯。在书的最后一章,我写道:“东山抗战故事的最后一个被采访者是我的母亲。在老屋大厅,我静静听着母亲的讲述……我明白了,七副碗筷,一炷清香,是慰藉,是承担,更是一份来自民间的善良与暖意。我的奶奶,我的母亲,我的弟媳,还有我们全家,是在用家祭的方式,慰藉死难者的亡灵,同时,也是对和平安宁的祈祷啊!”

  最后,我以老屋在被日本飞机炸中之前,两个孩子的闽南童谣对答作为全书的尾声:“天顶一粒星,牛母牵牛婴,牛婴牵去卖,卖做钱,籴做米,舂做粞,搓做圆,吃饱饱,跳上西公天,摔落下来拾到钱……”

  这是两个幼小生命被毁灭之前发出的天真稚嫩的声音。我以为,这样的尾声是会触动人心的。

  报告文学以纪实为本。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我带着对在抗击日寇、保家卫国中英勇牺牲的先辈的敬仰,带着对家乡这方热土的深情,带着对作品和读者的虔诚,阅读了400多万字的抗战历史档案资料和相关文集、回忆录;多次深入到红军进漳纪念馆、东山博物馆、乌山革命纪念馆、诏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调研,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对相关史实进行认真核对;在有关同志的支持下,还收集到一批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从而,为创作这部作品做好了史料上的准备。

  对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和历史遗迹,我尽可能到实地去调研去体验。我先后走访了漳州芝山红楼、诏安汾水关、乌山水晶坪、海澄港尾,走访了东山九仙山、岵嵝山、东门屿、南门湾、乌礁湾,还乘船来到兄弟岛海域——当年盟军飞机与日本军舰激战以及东山渔民拯救美国飞行员的地方。我深切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没有深入田野调查,对写作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名矿工,躬着腰吃劲地挖掘着家乡这方热土的文学创作矿藏,然后用心去冶炼。虽然是辛苦的,却是快乐的。

  我想,如果这部作品出版后,能被读者所接受,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所裨益,我的所有付出都值得了。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