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双循环新格局

从建设统一市场和加大对内开放做起

刘志彪
2020-07-20 09:43:45  来源:天津日报

  嘉宾档案

  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产业经济研究方向首席专家。1959年生,江苏丹阳人。现为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

  曾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副书记,是全国十二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主编《南大商学评论》杂志,并担任《南京大学学报》等数家杂志编委;兼任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监督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务部GVC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价值链问题研究。出版过四十多本学术专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五百篇。论著曾经十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的学术奖励。同时,积极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所撰写的咨询报告,获得过中央和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三十多次。

  获得的主要学术荣誉有: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骨干(1992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1997年);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2005年);江苏省333人才第一层次兼首席中青年科学家(2007年);江苏社科名家(2015年)。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 刘志彪

  珠玑妙语

  ★长期的国际代工不仅难以在竞争中培育出自主品牌和技术,取得高附加值,而且容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遭遇某些国家的抵制,或被别人掌握主动而丧失自己发展的自主性。

  ★如果我们无法实现这种市场利用上的转型,我们就还需要把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身上,继续在旧的发展轨道上延续。这不仅不可信,而且根本无法实现战略的真正转型。

  ★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任务根本不可能一二三齐步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发挥地理相近、文化相通、经济差距较小的区域间政府的协调作用,让其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首先建立起区域一体化市场。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国将要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大的修正和转变。如何理解这一发展战略调整的必要性,新发展战略的内涵、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何做起才能快速高效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其中的关键又在哪里?

  出口导向型经济全球化是单循环发展格局

  中国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以瞄准国外市场进行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战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开发和利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市场,技术、设备甚至原材料等也从国外取得,产成品再销售到国外市场。

  实施这一战略的基本逻辑是国内市场发育不足或不良,既无法消化日益增长的供给能力,也无法引导或决定资源配置。因为人均收入低、消费能力差,如果企业仅仅瞄准国内市场,就没有办法实现销售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经济转轨中虽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是由于国内市场分割或市场主体的信用不足,企业发现我们的国内市场往往是看起来蛮大,而实际上并不大,即使能实现销售,也经常长期拖欠或收不回货款,这时企业就更愿意选择出口销售。

  “两头在、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市场为主体的“单循环”发展格局。这时,国际市场总体上是与国内市场脱节的,国内只是生产加工制造的平台;国内市场也存在,比如原材料、劳动力、信贷等要素市场也起作用,但是在发展格局上处于被牵引状态,整体上起次要的作用;国际市场的循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国内经济的循环,但是国内市场尤其是最终产品市场不是这一战略关注的重点。

  显然,出口导向型经济全球化下的单循环发展格局,从大国发展的国家战略角度看,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它的主要问题是过于依赖西方国家的市场,对自身发展资源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自己逐步成长的市场容量这一重要的竞争优势,长期的国际代工不仅难以在竞争中培育出自主品牌和技术,取得高附加值,而且容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遭遇某些国家的抵制,或被别人掌握主动而丧失自己发展的自主性。

  统一市场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基础

  目前,中国过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动态转变,即随着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扬,以及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竞争优势已经从过去廉价要素的优势,逐渐转变为国内市场规模的优势,这就意味着经济开放战略和结构也需要朝着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方向进行调整,发展战略要注意从利用别人的市场转向利用自己的市场,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全球化转向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不要国外市场,更不是封闭起来搞自己的经济循环,而是要在继续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下,让国内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要以国内大市场体系循环代替“两头在、大进大出”的单循环格局,而且要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链接起来,以国内市场发展和壮大促进和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循环。显然,这是跟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

  因此,在实现这种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中,所依托或所利用的市场是实现战略转换的过渡变量,是最基本的工具、手段和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无法实现这种市场利用上的转型,我们就还需要把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身上,继续在旧的发展轨道上延续。这不仅不可信,而且根本无法实现战略的真正转型。因此,能否建成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成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和基础。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四十多年中,一个特别突出也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市场体系的建设进展迟缓,由此阻碍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和发展方式的变革。

  第一个特别突出困难,就是市场体系缺少统一性。这不是指市场门类不齐全,恰恰相反的是,这个市场门类我们构建已经很充分,而是指市场的功能缺少价格机制协调的基础,行政权力长期在配置资源中起主导作用,从而导致市场的条块分割、市场的功能残缺。为了让价格信号可以在资源配置中起统一协调作用,就要求从根本上限制行政权力对市场的支配地位和割据作用。

  第二个特别突出困难,就是市场体系缺乏竞争性。这不是指一般的消费品市场缺乏竞争性,恰恰相反的是,这个市场由于产能过剩已经高度竞争化,而主要是指要素市场的行政垄断和竞争不足,尤其是指大企业垄断现象,以及土地市场、资本货币市场的缺少竞争性配置的条件。要素市场化改革不足扭曲了资源配置效率,限制了市场主体的自主扩张和自我收缩的能力,它是我国未来经济改革深化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第三个特别突出困难,就是市场体系缺乏开放性。这不是指我们的市场体系对外开放不足,而是主要指的是对内开放不足,尤其是对民营经济开放不足。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是市场竞争环境不均等,对民营经济存在严重的歧视。这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能力。

  以上这几个方面构成我国进一步市场取向改革尤其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要攻克的重点的改革难题。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